当我们被各种焦虑磨损掉仅有的那点耐心,当我们呼喊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当我们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就不明所以被裹挟着给孩子报了各类兴趣班的时候。
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
是否清楚孩子处于什么样的时区?
我们可能还没有心情静待一朵花开,就迫不及待地种上了其他的种子。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所谓“潜能开发”,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可能毫无意义。
那么,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分寸感到底如何拿捏?
1、控制欲太强只会让孩子更加远离你
电视剧《小欢喜》生生给家长上了一堂公开课,剧中宋倩对乔英子360度无死角、全方位关注,看得让人有点压抑。
这种分寸感的缺失直接导致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内心里的压力山大,母女之间冲突不断!
而季杨杨一家的苦恼,却源自于家长对孩子陪伴的严重缺失,在孩子本该在父母身边嬉笑哭闹的日子,被孤零零地送往姥姥家。
亲生父母错失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份美好,长大后他的心里充满怨恨!
可以看出,父母付出太多,期望太高,孩子倍感压抑,只想逃离。
父母付出太少,关系疏离,孩子同样回应你一颗冰冷的心。
2、懂得该跟孩子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我们在对待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懂得顾及他们的感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然而却会在对待孩子时变得随意,因为知道孩子打不走、骂不走,所以讲话不注意分寸,甚至说了过分的话,也觉得没关系。
在人多的时候把孩子的糗事或隐私当玩笑话讲出来,在亲戚朋友面前口不择言地批评教训孩子。
孩子做错事了,或者没达到期望,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打击否定孩子,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
来自最亲近人的语言暴力,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他会变得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很多人用尽一生都难以调节过来。
再亲近的人,说话都要有分寸感,哪怕是对孩子。
父母平时多注重情绪管理,遇到事情先冷静下来,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和宽容,有话好好说,慢慢说,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解决问题。
过多情绪上的施压,发脾气、威胁、辱骂、嘲讽,对教育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和赞赏,多给他一些言语上的嘉奖和激励,会让他们更自信,更积极地做好自己。
3、给孩子爱,而不是溺爱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
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
“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
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
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想对孩子好,但却在表现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爱的分寸感,结果却会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产生伤害。
爱得有分寸感,不过度,孩子才会有分寸感,会自我控制,反而最自觉。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更应该要有分寸感。
父母应该准备好放手,到了一定时候,放心孩子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
|箴言22:6|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