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种,父母教孩子的时候,总是说要谦让、要礼让。
孔融就一让成名,因此佳名传千古,被奉为典范。
最新最新一期奇葩说,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似乎很多人觉得大的让着小的是天经地义。但正如奇葩说的先导片里孔融哥哥说的:凭什么?
我是个独生女,父亲满腹经纶,母亲也读书不少。一直以来,他们对我的要求都很严格。
书要摆在固定的地方,吃完饭马上就要洗碗,超十二点回家绝对不行……
当然,他们对我的教育少不了“让”。
我细细想想,父母教我的“让”,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时候的“让”,造就我今天的“不让”
我是独生女,按道理,我没有弟弟妹妹,父母不能要求我总是让。
然而,思想传统的父母,懂事才是他们衡量我的标准,很多时候我都要让着别人。
隔壁家小孩子来我家玩,他喜欢我的陀螺,他想借回家玩,我不让。
父母教育我:你要懂得让。有玩具不懂得分享,容易没朋友。
小时候的我会害怕以后没人跟我一起玩,我把陀螺让出去了。隔壁小孩把陀螺带回了家,再也没还给我。
父母还是教育我要让:不跟隔壁家小孩子计较。
于是,我小时候有很多珍爱之物,在父亲母亲的教育之下让了出去。
长大了,当我有了自己的房间,当我能有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我都会把它收回我的房间里,藏好。
长大后的我,成了吝啬的人。尽管有时候我并不缺这样东西,但我绝不想把它让出去,只因为小时候我失去了太多我喜欢的东西。
小时候的“让”,造就我今天的“退让”
父母教育我的让,让我失去很多自己喜爱之物的同时,也让我明白,在他们面前,我喜不喜欢不重要,我说什么也不重要。
反正我喜欢的东西,只要他们认为不重要,或者是基于礼貌非得让出去,我都没办法留下来。
于是,我变得不敢表达我的喜欢,不敢表达我的意见,因为知道表达了也没有用,还会让父母责备我不懂事。
小时候种下的种子总能生根发芽,长大后的我,情况并没有好多少。
工作上、生活中,我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大家都在争的东西,我肯定是要往后退的。遇上别人问我要不要,我的回答通常都是:我都行,我都没问题。
时至现在,我仍然不懂得表达自己,对自己喜欢的也不敢争取。
生活中的我,大多数时候只懂得“退让”。
小时候的“让”,造就我的不懂拒绝。
不懂得拒绝,这绝对是我性格中极大的一个弊端。
小时候,和别人发生冲突时,父母总是教我:你要让着别人,做人不能太计较。开始时我总是暗自委屈,事情多了,我开始变得麻木。
父母觉得“让”是高尚,可以息事宁人,可以与人和睦。
但正如奇葩说里说的,我丧失了我的边界感。我不懂得拒绝别人。我容易委屈自己来换取别人对我的肯定。
在父母“让”的教育下,我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生活的委屈,自己如悉的收下。
人到中年,我仍然是个不懂为自己解释、不敢争取自己的喜欢、也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小时候的我被父母教育要“让”的时候,我要问“凭什么?”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母总觉得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是本分,大家都觉得强者让弱者是美德,但是请不要把貌似强的人教育成一个弱者。
当教育孩子“让”时,也请多思考“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