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啦,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很多家长们看上去在朋友圈里长舒一口气,全身轻松;私下又在向Jackie老师感慨,到底如何才能更早一些应对即将开始的KET和PET考试。
其实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不过在英语这件事上,不管是否需要面对考试,它归根结底也是一门需要用的语言,所以学好英语不一定要很多秘籍——或许只要家长能多认识英语的原理,多用它,真的就能学好它!
好吧,就把它作为我们的开学课的标题吧!
归纳,是学习语言的本能
从我开始带第一批MSE测评的同学开始,其实就发现很多同学使用英语的时候,很容易落入先回想英语句子的规则应该是如何如何,然后才开始组织句子……其实,这样的思路就导致我们的学生跟真·外国人沟通时,时间总是落后了好几秒。
等我真的奔赴英国学习DELTA,观察英国人如何教英语时,就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语法开始,而是直接教他们句子,让他们从大量的阅读与归纳中,很自然地就会使用正确的语法。我曾经看到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学生,作为一个基础弱的难民,语言老师没有教他ABC,而是直接教句子,让学生通过提供各种情景反复练习。不到一个月,他就已经熟练掌握。(不过我发现这也有缺点:他不晓得字母次序,所以查字典比较麻烦。)
我还记得我的导师告诉我:“要让学生学有意义的句子,而不是学没有意义的符号,因此我的课堂里从不单独教二十六个字母。”当然,放在本土教学中,我们也是忌讳一切照搬的,但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学习不仅要内化,而且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化”。所以,通过读故事、句子甚至看电影或者TED,架构出的有意义情境来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我也试着让我基础弱的东欧学生阅读、抄写一些故事书。很有趣的事情是,他们从来不曾背诵过“I”后面要加“am”,He或者She后面要加“is”。所以我就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用‘I am‘的呢?”
——“因为我从没在故事书中,看过 ’I is‘ 或者 ’He am‘ 啊!”
嘿,还真是!我们学习母语时,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我们从来都知道不会说“一根书”而说“一本书”,也是因为“并没有听人说过一根书”嘛~
所以,我也试着将这种归纳法,用在我们的自己的学生学习中。或许这种归纳法,是语言习得最直接、最无痛的方式——只要累积的时间够长、数量够多,学生就会有素材可以进行归纳。
语言,越常用就越会用
根据国外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所有婴幼儿接受语言的第一步是靠“声音”,也就是从“语音”开始。
幼儿对于声音所代表的意义,一开始是没有感觉的,直观地把听到的所有声音,全部收入大脑、接受各种高低音频的刺激;接下来,他们才会学着把听到的声音,和说话者的肢体动作连接起来。
这和我们学习英语的场景很相似,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听着父母相互交谈、对着他说话、邻里之间打招呼等声音,在耳朵里不断有各种音频刺激。这阶段的语言学习,着重于先把听到的“音频”记忆在脑子里,知不知道“语意”对此时的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语意的理解,是到后期才会慢慢补入。
随着孩子年纪渐长,学习语言就会开始偏向“语意”的学习,孩子不再记住“无意义”的声音,而是开始记住“有意义”的音频。举例来说,当指着电话对小孩说"phone"的时候,小孩听到的是"phone"的声音,看到的是"phone"的样子,以及感受到这声音代表的意义,这些会同时进到脑子里这个阶段,孩子在学习语言时,比较偏向“比对”和“认知”的概念。当视频里出现"water"这个声音时,他会从脑子里提取出先前听过的语音,以与自己的语意资料库进行比对。
学习一种新语言,我常以“从仓库拿取物品”或“学游泳的过程”来比喻。
如果我们把记忆储存的位置,以家里的收纳空间来打个比方的话,这就好像母语的词汇是放在在书架上,而外语的词汇则是放在床底下的箱子里。你找到前者的速度,显然要比后者快。
所以,如果我们能更频繁使用某个语言词汇,就相当于是我们把它拿出来使用后,直接存放在书架上,抬头就可以看见,随时都可以拿下来使用,运用起来自然会熟悉且快速。
如果你使用这个语言的机会够多,记忆储存的位置就会越前面,应用到一个程度之后,脑子里储存这些词汇的位置,就几乎跟你的母语位置相当。这时,这个语言对你来说,就不再是外国语言了。
学习语言的方式,一定要实际去使用。Jackie老师常以游泳来打比方,我们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无论游泳教练说得多么口沫横飞、老师上课教得多么认真,各种游泳姿势与技巧,如果没有实际下水操练,就无法将这些技巧内化,转变成为我们自己真正的能力。
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因此我才会一再强调:使用语言,就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 (To use the language,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language.),而不只是一味学习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