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你,好像突然有了盔甲,也突然有了软肋。”用这句话来形容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都不为过。
是孩子,让我们有了面对千难万险也有勇气拼杀的盔甲,也让我们有了丝毫不敢触碰的软肋。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不知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个难以掌握的尺度,让我们常常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
儿子迷上特技自行车不顾学习,妈妈强势,爸爸示弱,孩子的反应截然不同
15岁的罗铭已经升入高一,学习开始紧张起来,妈妈却发现儿子在这时候却迷恋上了特技自行车,常常随一群哥们儿一起出去切磋技艺,一玩就一整天,到了天黑都不回家。课程一天比一天紧,罗铭的一切时间都放在了这个爱好上,甚至开始逃课了。
妈妈意识到,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得管管了。这天周末,罗铭又要出门,妈妈叫住他,开始唠叨。
罗铭心里盘算着应付完老妈就赶紧出门,没想到妈妈没完没了,越说越来气,罗铭也越听越烦,忍无可忍之下,冲妈妈喊了一句:“你少管我!”随后甩门而去。
晚上爸爸回来后,见罗铭还在和妈妈怄气,对妈妈说:“瞧我的。”说完带着罗铭出去了。
爸爸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妈妈工作压力很大,没时间管你,你得自己为自己负责了。爸爸相信你懂得现在的重点是什么,能处理好学习和玩的平衡关系,也能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
在那之后,儿子玩得少了,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还带动周围的朋友不再逃课了。对妈妈也不再发脾气了。
妈妈特别惊讶:“我一番苦口婆心,推心置腹,长篇大论,还不如你的两句话管用!这是什么道理啊?”
其实,道理就在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要示弱,话要少,唠叨只能适得其反。
李玫瑾直击教育痛点:6岁之前斗勇,12岁之后斗智,家长常常做反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一期节目中说,父母养育孩子,其实是个需要斗智斗勇的过程,6岁之前,父母要跟孩子斗勇。12岁之后,父母要跟孩子斗智。
可中国的父母常常把这个顺序弄颠倒。
1)小的时候跟孩子沟通少交流少,惜字如金,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很少陪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常常是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没有规矩,不好管教。
2)当孩子长大之后,接近成年,进入青春期,家长反而开始注重管教孩子了,对孩子生活学习面面俱到,喜欢唠叨,把自己的传统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肯示弱,引起孩子反感。
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本想跟孩子多了解多亲近,却因话太多,反而把孩子越推越远。
就这样,家长常常把应该斗勇的阶段变成了斗智,应该斗智的阶段变成了斗勇,本该多说话的时候却说得不够,本该少说话的时候却说个没完。
这样就导致孩子小的时候骄纵,大了以后叛逆。
6岁之前立规矩,但不破坏安全感孩子小的时候要先立起规矩,明确行为界限在哪儿。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宠着,惯着,否则长大之后特别难管。
比如孩子要玩手机,规定只能玩半个小时,到时间就一定要结束,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家长要毫不犹豫地抢过来。
孩子发脾气,父母不要走开,就安静地看着孩子闹,这就是保护他的安全感。
等他冷静下来,跟他说明,不让玩手机是怕他眼睛不好,是爸妈对他的爱。但是他发脾气,就要道歉。以后规定不能改变,不会因为他哭闹就放弃原则。
12岁之后尊重孩子,敢于示弱青春期是孩子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开端,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是对孩子巨大的鼓励。这个时候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观,不需要父母给他灌输老掉牙的道理,他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处事方法。
他只需要家长给指明一个大概方向,就能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家长要学会逐渐退出孩子的管理,适当示弱,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有助于他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形成自律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经过父母的雕琢,才能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希望每位父母都能骄傲地说:“孩子就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各位爸爸妈妈们,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