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最近好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谈到了对一款很热门的儿童听书APP的反感。
朋友说:“我特别不赞成孩子通过收听这种广播节目来获取知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我问她。她说:“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本身并没有充分地发挥主观学习的能力。听广播故事就像娱乐一样,别看讲的是《三国》还是《水浒》,这些典籍可能就滑进了他的脑子里,然后一大部分都没有去记住,而是只残留了一点点。”
朋友说,严格说来,其实所谓的用听广播的方式去学习,只能算是一种“娱乐”!“而且还很容易上瘾。因为孩子们的大脑已经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了偷懒,而家长还天真地以为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但事实上很可能收效甚微。”
朋友继续说,如果孩子仅仅是停留在听广播的方式来学习,他就没有真正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学习的耐心变得匮乏。那么,孩子也难以养成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而你要知道,在学龄期间,孩子们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能坐得住,静下心来,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朋友继续分析说,“没有难度的学习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
这一席话确实让人深思。此前有专家撰文说,孩子听书只是碎片化的,断断续续的。而听到的东西在记忆当中,也呈现出来碎片化的状态,因而学到的东西既不系统也不逻辑。
看起来,孩子听了很多知识,实际上他们只是“知道”了,并不是真的“懂”了。如果要想让孩子获取真正的知识,他必须学会自主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大脑不断整理和摄入知识点,通过划重点、归纳总结、提炼等等逻辑思维方式,最终才能把书里面的知识点,建立成一个宏观的知识系统,只有系统化地理解和记忆,才是真正的学习。
有一位推广家庭阅读的达人也谈到了儿童用有声书学习的负面作用:
首先,长期听有声书,会导致孩子只会听不会读。
这就和学英语最后学成了中国式英语一样,会听但是表达不出来。听和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活动,听有声书培养的是听的能力,并不培养读的能力,孩子只听不读,阅读能力根本就得不到发展。
其次,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从传播学信息接触的角度看来,人们接受听的媒介如广播、音频等不需要专注,因为听的时候,孩子可以同时做别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不需要投入视觉注意力、思维注意力,孩子当然可以一心两用甚至一心“三用”,边玩边听是很难培养出专心做一件事情的习惯。
某种程度上,听有声书一类的活动,正是造成孩子专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最后,用“听”的方式来学习,还助长了孩子的惰性。
怎么理解呢?这位专家表示,听有声书所需要的专注程度、投入程度都非常低,相比纸质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一件相当轻松省力的事情。
让孩子习惯了如此轻松地读,他就很难自己去读书。毕竟,自己主动读,还要主动思考呢。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看视频、听音频、读书时,耳朵、眼睛等感官会传载进入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虽然海量,但它们能维持的时间不过是几秒或是几分之一秒——这就是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很容易转瞬即逝,就像浮沙一样并不扎实。如果大脑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提取、思考等,感觉记忆无法转换为大脑中的长期记忆,这就是“假学习”,你以为你学习了,其实你没有。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快乐不了!
法国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让-菲利普•拉夏在其著作《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中,总结了近10年认知神经领域的科学成果,他从人的注意力角度解答了学习和快乐之间的联系:
1、长期处在快乐状态时,人会更不愿意做长远投资,比如学习。
2、当识别到错误时,人的学习能力会更强。
这么一看,学习还真快乐不起来。
如果孩子习惯了通过听书的方式来学习,大脑就会自然逃避阅读的学习。长此以往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愿意让孩子用听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知识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