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娃,爸妈总会把“乖!”“你要听话!”“真懂事!”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在爸妈眼里,听话、乖巧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的标准。
但在马伊琍看来,太听话的孩子,往往不会体会到太多幸福感。
01马伊琍:女儿,你别太听话!
马伊琍在一次直播中,和粉丝探讨自己的育儿理念,她说出一句出乎意料的话:
“我最后悔的事,就是把女儿养得太听话,太懂事。”
对众多妈妈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拥有听话懂事的孩子,是多少父母梦寐以求的事啊!为什么她会后悔呢?
马伊琍解释说,大女儿是个标准的乖乖女,但也许是妈妈太好强了,对女儿比较严厉,她发现女儿变得敏感多疑,竟然连拒绝别人都不会了。
玩过家家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求女儿扮演宝宝,但女儿其实非常想演妈妈,但她却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还有很多时候,妈妈都发现女儿对外界唯唯诺诺,总是不敢吭声,明明自己很不开心,也不敢表现出来。
当然,这孩子有极好的共情能力,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但这女孩真是过于善良,过于贴心了,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讨好型人格”。
马伊琍意识到,这不是个好现象,孩子会变得懦弱、敏感,在社交中出现障碍,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释放,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将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时,也不敢保护自己的话,那对于孩子,就是一种灾难。
马伊琍对女儿进行了2个月的训练和开导,终于让女儿学会了说出“我不愿意”四个字。
02“你要听话”是孩子人生的紧箍咒,“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没有幸福可言
马伊琍及时纠正了女儿的错误思想,但类似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幼年时起,他们就养成了小心翼翼的习惯,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给别人带来麻烦和困扰。
永远在想别人之所想,但却永远把自己摆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忽略自己,委屈自己。
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宁可自己受损失也要满口答应,可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这种性格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孩子小时候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总是被父母要求“你要听话”,就相当于给孩子的思想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做什么事都以别人为中心,成为永远也挣脱不开的枷锁。
日本经典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女孩一生的悲剧。
她从小缺乏父爱,总是想讨父亲欢心。一次偶然的机会,松子对父亲做了一个怪异的鬼脸,父亲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从此以后,她的一生中都不停地用这个鬼脸来讨好父亲,乞求父爱,乃至于这个表情成为她的下意识反应。
成年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松子想尽办法取悦别人,讨好别人,就是父母朋友口中那种最听话最懂事的孩子,但她不仅没有得到别人的喜爱,反而换来的都是别人的鄙夷和伤害。
卑微到尘埃里的松子,最终没能获得梦想中的认可和接纳,只能孤独终老。她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复杂的社会中,伤害无处不在,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是把伤害自己的权利,完全交到别人的手上,而且不分对象。
相反,那些不那么听话的孩子,懂得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懂得对别人说“NO”的孩子,才活得更洒脱,更自我,更幸福。
03让孩子远离讨好型人格
1)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父母权威,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
而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忤逆”自己,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的自主意识被无情压制,慢慢变成了父母的“提线木偶”,成年以后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
2)鼓励孩子不必压抑,放肆表达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父母通常第一反应是“别哭了!”不许孩子发泄情绪,这是堵住了表达的出口,如此长期压抑,当孩子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就会忍气吞声,不敢抗争。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不必压抑,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只不过需要通过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发泄出来,表达出来就好。
3)不把父母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
中国父母习惯用“卖惨”教育,经常说“你看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种话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无形中孩子就会拼命贬低自己,讨好父母,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该叛逆的时候叛逆,该抗争的时候抗争,敢于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活出真正的自己,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状态。所以,别再用“你要听话”来做孩子的紧箍咒了。
PS: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