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政城市学院Urban School的城市与数字技术教席(Citie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Chair)于2017年成立。自成立以来,学院同学和老师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文章,旨在建立新的研究领域,以经验和比较的角度探讨数字技术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读于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Cycle d’Urbanisme)的杨思晓同学也在2020年为该教席贡献了一篇文章,探讨中国智慧城市的模型和实践 –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rms on Urban Governance Model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mart City Brain Model in China》(数字公司对中国城市管理模型的影响:对中国智慧城市脑模型的实证分析)。
文章以华为和阿里巴巴在深圳和杭州实施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首先概述了“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嵌入到城市实践中的。其次,文章分析了中国智慧城市治理过程中脑—神经模式( “Brain-Nerves” model )的出现、合理化过程和实施成果。最后,文章通过展现智慧城市大脑(City Brain)这个概念在中国背景下的逻辑、承诺以及愿景,揭示中国城市管理模式下公共和私人领域参与者的独立性与交互性。
我们也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思晓同学。
Q
思晓你好,能否先介绍介绍这篇文章出炉的背景和撰写过程?
2019年Alvaro Artigas教授在城市与数字技术教席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中国“安全城市”的论文,继那之后,这篇文章已经是教席自建立以来发表的第二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了。在关于中国智慧城市的研究中,目前已有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论和顶层设计的探讨。这篇文章是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比较分析和案例验证,对中国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科技企业在其中的角色以及政府—企业关系的探究。
这个研究项目是在院长Patrick Le Galès的提议下成型和开展的,城市与数字技术教席和巴政欧洲和比较政治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共同提供研究经费,并获得了教席负责人Antoine Courmont在研究和分析方面的协助和支持。在团队的支持下,我在2019年夏天在深圳和杭州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访谈,并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智慧城市建设方针等政府文件进行分析和比较。深圳和杭州这两个案例的相互补充、结合和交叉,对阿里巴巴和华为两个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角色的比较,共同构成了这个研究最重要的部分。
Q
这是城市和数字技术教席第二篇跟中国相关的文章了,说明教席对中国的情况非常感兴趣。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是不是一个高频词?
中国城市一直是巴政城市学院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但治理结构和城市化规模使得中国的城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案例。中国正面临着探索新增长方式和调整城市系统的挑战:环境恶化、贫富差异、城市土地供应不足、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在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宜居性、 城市形态和环境的期望,需要对城市管理和规划政策做出根本性的创新和调整。巴政启发并推动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并为之做好准备:应当如何认识中国城市的发展规律?如何在规划中平衡环境、资源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设计并提供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如何避免危机、风险和社会冲突的发生?
Q
你在城市学院的学习经历比较非典型,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你在就读巴政前的学术背景,为何报考巴政城市学院,以及这两年的学习情况?
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像很多北外法语系的同学一样,我在毕业后选择来到巴政攻读硕士。北外期间的学习为我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对法国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了解,这些在我后来的学习中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选择巴政城市学院,我的出发点是希望能从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城市经济学等)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城市,理解不同城市参与者和主体(规划师、政府、公司、民众等)的利益、需求和行动方式,而不仅是从纯粹的技术和操作层面学习城市设计和规划。法国在政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深厚的历史传统,巴政在法国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的教育理念,城市学院严谨丰富的学术训练和实践机会,城市学科在这里与其他学科不断的交叉、互动和创新,都是吸引我报考巴政城市学院的原因。
我在巴政第一年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城市政策和城市社会学方法论的训练。在GLM(Master in Governing the Large Metropolis)的学习为我提供了公共政策分析、城市社会学、数据分析、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的工具。这一年的学习以一次墨西哥城的实地考察结束,当时的墨西哥刚经历过总统大选,紧接着,墨西哥城经历了市长换届。两次连续的政治变更为观察这个城市治理模式的变与不变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墨西哥城这个超大城市,带着自己原有的政治遗产和复杂的力量平衡,如何回应这样的政治变化?在这个特殊的转折期,谁是城市的治理者?谁被治理?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城市规划在这个期间起到怎样的作用?墨西哥城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韧性和适应性?(同学们共同撰写的墨西哥城考察报告https://www.sciencespo.fr/ecole-urbaine/sites/sciencespo.fr.ecole-urbaine/files/Mexico%202019.pdf)
墨西哥城study trip
在巴政第二年的学习,我逐渐发现自己对规划问题的兴趣。在政策和治理之外,我希望能以“空间”的角度理解城市问题,并且获得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工具。因此我向学院表达了第二年进入了城市规划(Cycle d’urbanisme)专业继续学习的愿望。第一年扎实的学习基础和清晰的专业规划和思考让学院允许我破例转项目。
法国在城市规划历史和城市发展进程上,在欧洲和世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我来说,在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比较中国和法国城市的城市规划逻辑、历程和前景,带着理性和感性去思考和感知中国和法国的城市空间和肌理,并不断反思、对比和质疑的过程。
Q
你转专业的情况虽然是极少的个例,但确实能够同时了解这两个项目,能介绍一下在这两个项目里,你的体验不同之处在哪?
GLM项目以全英文授课,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政策、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社会学、法律与城市立法等领域,以国际城市和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中国城市是GLM项目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规划项目以全法文授课,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城市肌理分析、经济和产业规划、房地产经济等领域,主要以法国城市为研究对象。
在GLM的学习是一段非常充实、美好的时光。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城市学、公共政策和定性、定量等研究方法。学习期间密集的阅读、思考和研讨锻炼并提高了我的学术能力,并让我获得了独立开展研究和发表的机会。
城市规划项目是城市学院历史最悠久的项目,项目里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工作过3-5年,在法国规划、建筑、工程、政府等部门有过工作经历。在这里的学习,给了我直接接触真实世界并与拥有不同学科背景、能力的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很多学术性的城市问题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直接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碰撞,有了现实意义。
Q
你的实习经历也很丰富,能否介绍一下?
巴政提供的平台、在法国和国际的声誉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我在校期间有过实践经历的政府机关和公司有: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区规划发展局 (Établissement public d'aménagement Paris-Saclay) ,Arcadis法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部门,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以及麦肯锡公司城市中国计划。
目前,我在法国生态转型部(Ministère de la Transition écologique,相当于中国环境部)做毕业实习。在可持续发展总署 (Commissariat général a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下设的可持续交通和创新部门,我的任务之一是和法国政府部门、企业、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包括地方政府和城市、汽车企业、交通领域的学者、行业协会的代表人物,了解他们对未来交通和自动驾驶的观点。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和采访内容,使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la prospective)分析无人驾驶对未来城市空间和组织形式的影响,以2050年为时间节点搭建中长期城市和交通场景。
Q
实习后,你觉得之前学校提供的知识和实操的培训给你带来了哪些优势?
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这两种侧重点不同的学术训练,让我在工作的实践中同时对技术操作层面(城市组织形式、城市项目实施)和政治层面(不同城市参与者的利益、力量的平衡)保持敏感。在复杂的、有多方参与和力量抗衡的工作场景中,快速理解每个参与者的诉求、动机和意愿,敏锐地把握到周围的情绪与氛围,并基于此构建信任关系——这是巴政传递给我最宝贵的能力。在学校期间,对法国政府架构、城市规划法、多层级治理的学习,让我在理论层面上全副武装;对城市空间肌理分析、项目实施、公共政策评估的学习,让我从技术和实践层面为之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对中国城市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城市制度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和理解。
Q
在读书期间,你最喜欢的课程是哪一门(或哪几门)?
我最喜欢的两门课分别是《城市历史》(Introduction à l'Histoire des Villes)和《城市未来的想象》(Imaginaires des futurs urbains),这两门课以完全相反、互补的方式探索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城市历史》课程以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关于城市的观点作为工具和起点,集中讨论三个问题:(一)通过产权调节对城市进行治理;(2)城市与市场动态的关系;(3)公民权和获得城市资源的权利,并以这三个问题展开对其他子问题的讨论:环境问题的法规,土地价格的动态,欧洲和欧洲以外的案例研究中的城市更新,流行病和灾难管理等。
《城市未来的想象》课程是利用前瞻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方式(设计、科幻小说、游戏、人类学),探讨与社会、环境、技术或科学发展相关的城市叙述和城市想象。突出这些关于未来城市叙事的建造方法,并揭示它们所引起的道德、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争议和辩论。
Q
对于想申请巴政城市学院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
巴政城市学院对不同学科开放的态度、在这里对话的重要性、宽容以及思想自由的价值能让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知识背景来看待和洞察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通过城市改变世界”(Transformer le monde par la ville——城市学院的愿景)意味着对当前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对现有城市和区域变化趋势的敏感,更意味着在一系列参与者和复杂的决策系统中采取行动的能力。巴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所思所想进行“空间化”的能力,并传递一系列技术、规划、法律和财务的工具,用以面对未来城市中复杂的决策过程。另外,在巴政学习城市专业,不仅是从理性和智识层面思考城市,还是不断与法国深厚的城市规划史、充满哲思的对城市的思考、对城市未来的无限远景发生碰撞,是和巴黎触人心弦的艺术、文化交织在一起,从感性和情感层面上丰富对城市的感知。
谢谢思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