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本来是舶来词,在我国成为风尚是上世纪末九十年代的事。如今30年过去,其中一定有改弦易辙的人,也有依然故我的人,甚至还有演绎出狗血故事的个例。
如果想听故事的话各种社交网站上一抓一把,不外乎远房亲戚隔壁大姐,或者是隐去姓名的ABCD,看多了也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毕竟现在正流行一句话“听过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话不但适合说别人,也适合说我们自己。
归根究底,不过便是一句,30年过去之后,那些第一批丁克的人,是否适应了这种在中国尚且“新奇”的生活方式,现在可曾后悔?
为什么是上世纪末?
“丁克”这一概念诞生于欧美,原文“Double Income, No Kids”直译就是“双份收入,没有孩子”,缩写为“DINK”,音译就是丁克了。实际上,丁克通常专指有生育能力但不愿生育的情况,如果是身体疾病导致没娃,一般是不能算进去的。
在欧美,还真有人认真细抠这字眼。研究这一块的人原本提到“无孩家庭”都用“Childless”,后来发现这个词从字面上就隐含着“缺憾”、“不完满”的意思,于是又专门搞了个叫“Childfree”的词出来,用来指代那些快快乐乐自愿选择不育的人。
显然,“Childfree”才能算进丁克族,而“Childless”则不一定算。不得不说,西方这种抠字眼的政治正确,有时候也有可爱的一面。
那么为什么国内会在上个世纪末刮起“丁克”风?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这种传播不光是英文歌流行、电影大片引进等等,还有更多触及到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潜移默化。
——“你看人家外国家长,18岁成人之后就完全不干涉孩子的个人选择了,做什么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人家孩子18岁经济也独立了自己养自己,没钱吃饭家长也不一定管的,要不我们也试试?”
回忆一下,如果生活中你也正好听到过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差不多也是从那几年开始?
在当时,明星中也不乏丁克的例子,比如刘嘉玲、周慧敏、叶倩文、叶童、周润发……。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我国第一波丁克族主要出现在艺术行业和知识阶层。
生孩子它不香吗?
为什么一部分人好像“忽然”就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失去了热情?他们的祖辈、祖祖辈,以前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豆瓣社区一个叫做“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不少人都是在那里第一次发现,啊原来不止我的成长过程中累积了这么多负能量?原来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奇葩父母?原来还有比我爸妈更过分的父母而且还很不少?
所以说西方文化传播开来,并不仅仅是改变娱乐方式那么简单。在家庭关系这个问题上,也恰恰是很多人羡慕的那种“朋友般的”、“平等的”、“自由的”亲子模式,撬动了国内原本那种辈分分明、绑定紧密的亲子关系模式。
现在的成年人,有多少人在成长期希望过“家长也得讲道理,而不是仗着辈分说不过就打”?又有多少人苦于以爱为名的控制欲?有多少人直到成年以后依然残留着遭受家庭冷暴力的痕迹?
在人们解释自己“(暂时)不要孩子”的原因时,“我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是个很常见的理由。大多数情况下未必是矫情,“准备”包括了经济和知识的准备,也包括了心理上的准备。
正当生育年龄的这一辈人经历过被家长当作附属物的孩子是什么遭遇,所以决定绝不稀里糊涂地生孩子,生了就要爱,不能爱就别生,这其实挺好,是个负责任的未来父母的想法。是人要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吗?
是,但是这有什么问题吗?人嫌弃冷食不好吃而且吃了容易生病,就绞尽脑汁去研究保存火种的方法。人觉得上班走路太累而且吃灰,就努力挣钱去买车代步。不满足才是社会进步、优化生活的源动力嘛。
最惨丁克族没有之一
同样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私事,同样都是不可避免要遭到周围人的质疑,丁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独身更艰难且有风险,原因就出在“DINK”的D字上。
D,Double,丁克一定要是两个人的组合体。独自一人就不叫丁克了,那叫单身。第一波丁克族中最后走到狗血结局的,多半都是其中一方出了问题,比如丁到大龄之后一方直接拆伙,另找年轻的另一半结婚生娃,这其中甚至还不乏小三上位的情况……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丁不丁都是个人选择,但丁克到四十多岁又忽然翻脸不丁了,这种才是最坑的坑货没有之一。
由于男女生理特征,这样的风险在女性一方会被放大。常规情况下,60岁的男性仍然有生育能力(超过60岁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女性到60岁就基本失去生育能力了。换句话说,在丁克一族中,女性的后悔余地比男性更加狭窄。
而且在现在的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习俗力量还是挺强大的。
一般的家庭中,如果一方出墙搞婚外情,吃瓜群众多半会骂骂出墙的那方,虽然不见得有实质性伤害好歹也算个舆论打击;换到丁克家庭拆伙,没准还有人会因为出墙方“迷途知返”、“回归主流”来夸奖一波……
这样看来,其实丁克族本身并不惨,但丁到一半被“盟友”背刺的丁克族,那就真的是一个大写的“惨”字了。
结语
事实上,从这三十年间看来,在丁克这个群体中,也存在着几乎每家都不重样的“具体情况”:
有的单纯就是不喜欢小孩所以选择丁克;有的是认为自己没办法给小孩合格的爱与照顾,觉得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选择丁克;
有的没啥具体原因,就是不太积极想要小孩;有的觉得绑定小孩之后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所以选择丁克;有的单纯就是觉得两人的婚姻模式更加“先进”;甚至还有自己无所谓,身边朋友大部分都丁,所以自己也选择丁克……
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都不重要,各人种因、各人得果,不管丁克族作出了什么决定,只要能自己负责后果就行。哪怕丁克率最高的大城市,丁克的也才10%呢,远远不到人类要因此灭绝的地步。
至于有些人提出的反对理由“不生娃等老了看谁赡养你”就更讽刺了,当今社会二三十岁还从父母口袋里掏钱用的“啃老族”可是真实存在的,要自由的时候就讲西式亲子关系,要啃老的时候就讲中式亲子关系,这双标也是很精彩了!
再说了,大把多人一提到丁克就自动启动“好可怜哦,TA连个圆满的家庭都没有”的怜悯心态,但其实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婚不婚、生不生,谁又比谁更轻松幸福呢?
最需要关怀和鼓励的,难道不是艰难生活的我自己吗——有工作的,月薪上五位数了吗?没工作的,怕不怕哪天就和社会脱节了?
娃上学的,学区房的房贷还完了吗?保证好高中好大学的资金存够了吗?孩子的小伙伴在学芭蕾学绘画学声乐学炒股哎,自己的娃跟上了吗?要是人家都有就你家娃没有,以后连圈子都进不去如何是好?
娃快要毕业的,TA即将进入社会的基本底气你们能帮助托底多少?将来的职场、社交场乃至婚恋市场,又有哪个不是厮杀惨烈的红海湾?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何所谓的后悔与否。总之要是我的话,我真的没有这个美国时间去心疼别人啊(甭管他们丁克不丁克),我心疼自己都还来不及了。
当然,如果是天降不幸的情况,还是应该力所能及去同情乃至帮助的,但大部分丁克族显然不在此列。毕竟,个人生活就和个人爱好一样,后不后悔,是无须辩论更无须Judg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