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十八年的乡村教师,李灵一直十分关注乡村教育的话题,希望农村娃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从2002年开始,李灵最初在两间租来的房子里开课,学校只有几十名留守儿童,到今天,李灵的希望小学拥有了三层楼的教学楼,配有了宿舍楼、图书室和足球场。
“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我在烈日下、风雨中,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回收过学生的旧课本;在盖校舍的过程中,我搬过砖,和过泥,学校里每一片砖、每一片瓦、每一颗花草树木,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李灵回想起刚建校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学校目前有教师30余名,开设18个班级,近700名学生,其中80%是留守儿童,学校生源覆盖周边30个乡村。
“上学路上,一个孩子也不能少”。通过教育,改变农村学子命运,造福家乡人民,为社会输送人才,李灵认为这就是她坚守农村教育的最大意义。
在李灵看来,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是分不开的,“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
李灵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同时,她在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大部分家长都要外出打工,有些孩子甚至一年只能在春节时见到父母,而青少年又是极易受情绪和心理影响的群体。
由于和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不适,特别是“回流儿童”普遍存在生活不适应,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以及由于心理落差大诱发抑郁风险现象增多。在李灵希望小学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回流儿童”。
为此,李灵走访了不少“回流儿童”的家庭,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及时疏导孩子们的心理。她注意到,由于和父母两地分离,加上前段时间新冠疫情严重,学校实行网络教学,“留守儿童”“回流儿童”普遍使用手机。但是,手机也成为孩子们手中的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作为上网的学习工作,帮助了学业;另一方面,难免会有部分同学过于依赖手机工具,甚至沉溺于其中,荒芜学业。一旦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兴趣会锐减,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到“留守儿童”“回流儿童”的学业与心理发展教育。
在今年,李灵完成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建议中提到,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稳定乡村生源,同时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尽快落实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李灵祈盼,在未来各级政府对民办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教师资源、土地资源和财政资金的扶持,让更优秀的教师队伍加入乡村民办教育事业中来,从教育根本上支援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同时以更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丰富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记者 张知雨/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夏寒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