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言咏/文一位孩子今年即将幼升小的爸爸,对未来有些焦虑。有一天他忙于工作,下楼吃午饭的时间推迟了一点,经过一所小学,吓了一跳,门口熙熙攘攘都是接孩子的,怎么这时候就放学了?以后这可咋办?
天下家长苦三点半放学久矣。孩子放学的时间,大部分家长正工作得如火如荼。双职工家庭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送校外托管班,二是老人接送。举着托管班牌子的工作人员和老头老太们挤在校门口等候放学,这是中国特色的一道风景。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建议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减轻家长负担。农工党中央也提出了类似诉求的提案。这些建言都引起家长共鸣。其实,教育部门此前已关注到这一问题,
今年2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在发布会上就提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的要求。深圳经过三年试点后,已推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免费课后托管,北京顺义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把中小学课后服务延长到晚上7点。
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课后服务延长政策后,“三点半”放学之苦能否有解?我认为,还需要厘清责权利的边界,如果边界不清晰,政策就会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空有形式。
有家长亲历过这种“空中楼阁”。一位妈妈说,女儿小学二年级时学校通知如果家庭确实接送特别困难的,可以课后托管。很多家长都报名了。然后有一天女儿问她:“我们家特别困难吗?老师说,只有真的特别困难才能托管。”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误会了,赶紧取消托管报名。
当下家校关系微妙,很多家长也会识趣地选择不给老师添麻烦。比如,当老师问“你们家确定存在困难吗?我们班参加托管的不多”时,家长多半会说:“我们想办法克服困难”。有的家委会代表还被老师或明或暗地要求帮忙“劝退”报名托管的家庭。
这就是没有厘清责权利边界,老师们认为课后托管是加班,如果加班没有补贴的话,谁都不愿意干。即便干了,也是人心浮动,不是长远之计。
因此有必要明晰何谓正常的校内时间。“三点半”放学的政策初衷是为了减负,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后来各地落实减负措施,三点半放学成为常态。但是,众人诟病的是,减负最终减的是学校、老师之负,学生、家长之负不仅没减,还增加了。学生校内学习时间是控制在6小时之内了,但不得不上校外托管班、补习班,依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家长也要付出更多精力及经济支持,同时还给老师违规校外开课提供了空间。那么,是否可以重新厘清家校边界?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家校合力,但并不意味着,把学校分内之责也推给家庭。
厘清边界之后,如果老师属于超时工作,那的确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无偿付出。应该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且有津贴报酬。深圳的试点就是由财政支付这笔费用——按生均1000元/年的标准纳入政府经费保障,这笔经费将用于岗位设置、安全保障、支付教师的合理津贴以及购买校外机构的服务等。这是有益的实践,只有责权利明晰,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下来,也才有可能常态化。
在推动开展校内托管的同时,对校外托管不可一棒子打死。由于财政经费有限,校内托管惠及范围有限,校外托管是一种有益补充,为家长带来多元化选择,也减轻了财政负担。因此,在监管上要避免不出问题的时候放任,出了问题严抓,也要避免政策多变,要让参与方有稳定的预期,有基业长青的梦想。
“三点半”放学接送难成为一个困扰社会的问题,已经有好些年头了。被诟病已久,解决却不容易。和“三点半”放学一起被诟病的,还有家长辅导作业之累,很多作业,与其说是布置给孩子的,不如说是布置给家长的,因为没有家长的协作,以孩子的能力很难独立完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家校边界不清,在家校共育的理由下,把本应学校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家庭。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不仅与教育相关,也与生育率、人口增长相关,试问一下,如果家里没有一个全职的家长或者随时待命的老人连孩子的日常接送、日常作业都应对不了,谁还愿意生孩子,甚至生二胎?是时候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