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养育男孩,鱼爸
1
假如要你用三个词形容自己对小男孩们的印象,会是哪几个词呢?
请仔细想一下再回答。
我第一印象就是:好动、敏感、要强。
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而且爸爸们跟妈妈们的感受也不一样。
所以这个答案永远不是唯一的。
但是有几点却经常被妈妈们谈及,甚至被当作了缺点。
比如说“太顽皮”、“爱哭”、“黏人”
这些真的是问题吗?
我却觉得,这是我们对男孩的误会。
而其中的三个误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2
你如果想养一个安安静静的男孩。
那真的误会大了。
因为男孩天生就是好动的,在远古时代,10岁左右的男孩就能成为部落的小猎手了。
没有矫捷的身手,那岂不是要天天饿肚子。
如今,如果你遇到一个好动一点的男孩,特别是因为玩耍或者探索而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男孩,先别急着责备他们,真的要恭喜你才对。
因为这比做一个精致如橱柜里的娃娃要强得多。
男孩就要有男孩的样子啊。
好动,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样子。
而且男孩为什么静不下来?真的不能怪他
因为这个天生带有"Y"性染色体的小家伙,自出生以后就会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教育困惑,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他们喜欢冒险,登高、爬树,而且还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冒险"举动而伤痕累累。
所以父母要理解男孩的好动,鼓励他们去尝试。
如果男孩们能够表达自己,他们最想对大人们说的是:我更喜欢去亲身体验、感受,而不是听你们说。
因为男孩体内的荷尔蒙,让他们必须要通过更多肢体动作去释放过剩的能量,在释放过程中,他们同时获得认知与自我力量的提升。
旺盛的精力,原本是男孩们的优势。
但在现实中,这却又最容易带给男孩们阻碍,也就成为了父母眼里的问题。
比如,有很多男孩父母提及的问题,都很相似:
孩子的注意力很差,上课总是开小差,还打搅其他的同学。
孩子总是不小心弄伤自己的同学,常常被叫去学校挨训。
他不管做什么都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丢三落四。
我发现要一个男孩子专心致志地听我们讲几十分钟的话是不可能的。
除非真的是孩子感兴趣的。
我给儿子讲解三字经和唐诗,每次他只能坚持一二十分钟,因为时间久了他就会问我:“爸爸,还要多久?爸爸,什么时候吃饭?”
这个时候就是有点不耐烦了,所以就不要学很久。
但是有些绘本故事他喜欢听,那就能读上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反而让我嗓子冒烟,直呼救命了。
男孩天性是喜欢那些推推搡搡的肢体接触、去做各种动作,这更符合他们的天性。
所以男孩们读书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多很多,进入学龄期后,男孩们的问题似乎更多。
要减少这方面的问题,建议提前在家中给孩子一些足够准备和训练,比如一些调动孩子肢体动作的游戏,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样到了学校,孩子不会手足无措,难以适应。
如果你家的男孩被学校老师评价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
千万要沉住气,站在孩子这边。
在家多训练,跟老师多沟通,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做出改变。
3
男孩子,不要哭,要坚强。
这是我们经常跟男孩们说的一句话。
可是这也是一个误会,我们以为男孩们比女孩坚强。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坚强是社会赋予给男孩们的期待。
而男孩们本身的情感表达也滞后一些,表现出一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强”。
在电影《你好,之华》里,面对母亲的离世,姐姐的悲痛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来,映在了脸上,举止神情中都是悲伤。
而弟弟晨晨好像没事人一样,玩着手机,还跟表姐吵闹,说要去姨妈家做客。
你会觉得这个男孩不懂事或者冷漠吗?
或者你觉得男孩坚强一些?
请不要急着下这样的结论。
因为到了姨妈家之后,他开始思考死亡是什么了。
他压抑在心中的悲痛,其实一直无法排解。
男孩们在情感的处理上,总是慢半拍。
很多男孩长大后还是如此,所以才有这么多理工男恋爱时慢半拍的搞笑段子。
慢半拍不等于没有感知,我们反而需要更加细心得去呵护,去为他们排解,教会他们表达。
对于死亡,晨晨问奶奶,“人为什么会死?”
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路遇死去的小鸟之后,回家放了笼子里的八哥。
晚上,他放下手机,离家出走了。
大人四处找他,最后终于在派出所找到了他。
但是他还是不说话,一个人跑了。
想哭却哭不出来,不希望有人跟着。
周迅主演的姨妈,在那天晚上,哄外甥睡觉。
晨晨一直在强忍着,紧握拳头抽搭着,不想让人看到他的难受。
姨妈轻轻拍打他的肩膀说,“哭出来吧!哭出来会好受一点,男孩也可以哭的。”
很多时候,我们给了男孩们一种暗示。
“男子汉,不怕苦,不要哭。”
可是,在他们真正长成男子汉之前,我觉得我们要告诉小男孩们。
“哭吧,男孩也可以哭的。”
所以在小小鱼哭的时候,我尽量去接纳他的哭泣。
让他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他的不满、委屈、愤怒,或者其他自己都说不清的感觉。
因为哭出来,真的会好受一些。
请不要再要求男孩们不要哭了。
4
很多的父母以为养男孩要粗糙一些,而养女孩就要精细一些。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男孩被骂的哇哇大哭,大人还在那说:“我骂你是为了你好。”
或者根本就不想去理,就想让他自己去消化自己的情绪。
有时,你会看到爸爸们温柔地抱着女儿,却不敢让男孩太黏自己。
其实在男孩小时候,他们比女孩更需要父母温柔的关爱。
男孩们的确表现得更加大大咧咧,没有女孩那么娇柔。
倘若你摸一下男孩的手,肯定会发现小小的手掌有点粗糙。
小小鱼的手就是这样,我有时拉着他的手,就能感觉到。
因为他们常常会在各种东西上摩擦,抓握。
谁知道他们的小手一天的经历?
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膝盖会带着各种疤痕,或者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都是磕磕碰碰弄出来的。
他们做事粗心,但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往往会让他们难过很久。
他们也渴望父母一个鼓励的拥抱。
有妈妈说,因为爸爸不怎么在家,自己不敢跟孩子太亲切,生怕养出一个妈宝男。
其实她的孩子才3岁,因为爸爸长期不在家,他更渴望得到妈妈的拥抱,但是妈妈却有所顾忌,故意不抱孩子,不敢跟他太亲密。
结果让孩子以为妈妈讨厌自己,反而变本加厉地亲近妈妈。
就好像一个在追,一个在跑,结果两个人都很累。
其实可以跟小男孩有一些固定的亲密仪式。
比如睡前抱他在怀里讲一个故事。
睡觉前亲吻一下他的额头或者手心,告诉他“妈妈永远爱你!”
当孩子在内心肯定了自己跟父母之间的稳定关系,他们会感到有安全感。
反而不会出现那种黏人模式。
因为越没有安全感才会越黏人。
有时候,我看着眼前这个小男孩,从婴儿开始长到如今。
看到他开心地笑着、难受地哭着、安静地玩着、委屈地低着头,在马路旁紧紧拉着他的手,在寒风中紧紧的搂着他……
感受他对我大大的爱意,还有对我小小的恨意。
看着他从绝对地依恋过渡到部分依恋,再到如今开始走上独立。
这就是每一个男孩的成长。
而我们,有幸,见证这整个过程。
更有幸跟着他们一起长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