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秋两季,都是女生们逛街、买衣服的旺季。对于宝妈来说,也是为孩子添置新衣的时节。不过,在一些老人的眼中,春秋没必要购买新衣的,因为“春捂秋冷”好过渡。
菲儿一家三口和公公婆婆共同居住,当初菲儿和老公仅是考虑到生活的便利,以及日后有人帮助照看孩子。可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却发现,两代人间或多或少的会存在着一定的观念上的矛盾。
比如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菲儿主张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而婆婆则认为“小树不修不成材”。
而在孩子穿衣这件事情上,婆媳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菲儿认为小孩子好动,穿着轻便利于活动,而婆婆认为,孩子不能冻着,特别是开春时节,更要多捂,减衣太快容易着凉。
菲儿不明白,老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依据呢?而眼看春季要到来了,家长又该怎么“捂”呢?
为什么孩子要在3、4月份捂一捂?
正所谓春寒料峭,虽说开春意味着温度一天比一天暖和了,但3、4月份仍时有降温天气,如果家长盲目为孩子减衣,小朋友们可能很难适应这样多变的天气。
此外,小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弱,抵抗力也相对较差,如果一进入春季,家长急着为宝宝换上春装很容易着凉。
所以,有经验的家长,都会在春季适当为宝宝捂一捂。但这“捂”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
春季给宝宝怎么“捂”才算正确?有四个部位很关键
面对“春捂”,很多老人都认为三暖一寒才是的原则,需要着重关注宝宝的四个身体部位,即后背、脚丫、肚子和头部,因此家长们还需要多注意一下。
三暖:即后背暖、脚丫暖、肚子暖。
小宝宝感到热时,一般都是从后背开始出汗,如果此时被风吹到,就很容易造成宝宝不舒服,所以后背是保暖的关键,但同时也要注意给孩子选择吸汗的衣物。
而宝宝的小脚作为循环的末梢,本身温度就比较低。因此,家长要注意为宝宝做好足部保暖,避免“寒从脚下生”。
另外,小宝宝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当小宝宝的肚子着凉时,会出现肚子疼、拉肚子等情况,所以家长要注意做好这部分的保暖工作。夜间睡着时,也要注意不要露出宝宝的小肚子哦。
一寒:即小脑袋瓜寒
一方面,头部是人体主要散热的部位,如果家长太过捂着宝宝的头部,很容易造成宝宝出汗,进而引起不适。
另一方面,保持宝宝头部的凉并不是让孩子冷着小脑瓜,而是让宝宝带上薄厚适中的小帽子,既保证不冷也要透气哦。
如何在春季知道宝宝冷不冷呢?
虽说春捂秋冻,但宝妈们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孩子所处环境,以及孩子的体温、运动量等实际情况增减衣物。
一般来说,家长判断孩子冷热,可以通过摸后背或脖颈的方式。如果孩子后背或脖颈已经出汗,那么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穿得过多了。
此外,当孩子在运动或跑跳玩耍的时候,家长也要适当为孩子减少衣物,这也便于孩子充分活动身体。
想让宝宝轻松又保暖,可以试试“洋葱穿衣法”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穿着的保暖又不至于过厚,不防试试“洋葱穿衣法”,顾名思义这是指孩子穿衣服犹如一层层的洋葱。
在孩子穿着的内层,要为其选择一件纯棉的衬衣或者是背心,在中间可以选择毛衣或者小卫衣,而外面可以根据天气选冲锋衣或者是棉服,进入室内或活动时可以脱去外套,这样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宝宝们都有应对的方法了。
今日话题:你认同春捂秋冷的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