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惦记孩子压岁钱了!

在朋友圈刷到一张图片,是个红色打头的文件,大意是开学了,各学校要组织学生们捐压岁钱。

与归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去搜了搜。

果不其然,找到了河南林州市一所学校发布的捐款活动消息。

这条微博还@了两级教育部门。

时间是3月2日上午八点三十分钟,横水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开展了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压岁钱活动,捐款多少,一切自愿原则……

我打开留言区,果然应了那句: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除了@安阳市教育局捧场点赞,其余的留言全都发表了不同意见。

然后,与归君继续检索发现,这其实是林州的一个传统。

很多年前,慈善就被林州标榜为自身的一张名片,甚至是继红旗渠精神之后的另一张名片。

在学校组织学生捐款,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

而且玩出了很多花样,比如2014年、2015年的慈善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6年打造的“慈善少年”典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7年营造的“开学后的第一件事”:

2018年的这阵势,感觉办出了运动会的感觉,爱心箱直接就是露天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林州市横水镇马店学校,2016年的这个时候也发过一条微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不仅是他们的例行惯例,而且还有总结、表彰会。就好比每年的春晚过去,元宵节也会有一个颁奖晚会。

虽然几乎每年都有,但存在的、延续的,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合理的、正确的。这是一种集体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结合体。

2014年10月17日,我国迎来了首个扶贫日。教育部曾特意强调,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日活动。中小学以扶贫教育为主,增强学生的扶贫意识,原则上不组织捐赠。

在“扶贫日”这种和“雷锋日”有着些许默契的节日,教育部特意强调原则上不组织捐赠,其实就是在传达一种理念:在捐赠问题上,能不麻烦孩子就不麻烦孩子。

道理其实很简单:小朋友的钱都哪来的?不也是从大人腰包里掏出来的吗?大可不必打着小朋友的名义,来搞什么校园捐赠。

对于完全没有经济能力,甚至都理解不透什么是捐款的小朋友来说,组织这样的捐款活动,其实质是借花献佛,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今年1月,河南省还曾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其中明确提到,不得组织中小学师生开展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种爱心传递、福利慈善、社会捐助等活动,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当然,或许也有人会说,慈善也是一种教育。但这个逻辑岂不是:只要是捐款,就可以往公益教育、爱心教育上扯,那还有和教育教学无关的捐助活动吗?

教室或者说课堂,其实是一个公共场合,尤其是这些学生们排着队上讲台捐款的过程,还被拍下来,放到互联网上去宣传。

说是自愿捐款,别人都去排队了,难道你可以坐在座位上充领导?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捏着钱,面额清晰可辨,你说想捐多少捐多少?

这种形式越是正式,越是灯光闪烁,孩子和家长被绑架的意味就越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越隆重,就越显得尴尬。

家长的内心,难免会有这样的小九九:

“啊,要亮相啊,要上网啊”

“我的宝贝不能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人!”

“安家娃不能输在捐款的起跑线上!”

“年年捐,年年捐,这算不算教育乱收费?”……

孩子的内心,也难免会有一些小敏感:

“我看同学有捐100的,我妈就给我10块会不会太少了?”

“我是班长,要不要多捐一点?”

“怎么办?感觉有点丢人啊”……

我明白这种教育上的政治正确: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但是,教育的方式有一百种,最落后、最机械的就是这种排着队捐款的形式。奉献爱心的方式也有一百种,最简单粗暴的就是这种投人民币的方式。

如何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和行动,去释放发自内心的善意,这才是真正的爱心教育课题。

而不是让孩子扮演一个,把人民币从家长口袋搬运到捐赠箱的快递员角色。

教育局和学校,就别惦记孩子们的那点压岁钱了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