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北京某学校曾拿一群穷孩子做实验,揭示教育是怎样改变一个孩子命运的。
这些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概念,被讨论的越来越多。
绝大多数普通底层家庭的孩子,都是按部就班,读着体制内的学校,默默向前走。
父母能托举一下,就往上够一够;父母没能力也没心力的,就靠孩子自己的造化。
只有极少数天资出众的孩子,能靠命运的眷顾和自己的努力,考上清北或双一流大学,跳出原有家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阶层跃迁。
2009 年,北京一个叫「青云学子计划」的项目开办,创办者的初心是:
把底层家庭里智商较好的孩子挑出来,通过改变他们的教育环境,期望这群孩子脱离原生家庭,实现阶层跃迁,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为了这个目标,青云项目跑遍了北京郊区的小学,从 60 万打工子弟中,经过 2 轮挑选,最终选出 24 个智商超群的孩子,组成了青云班。
这个项目持续了 10 多年,《人物》杂志也跟踪做了采访。
项目创办时,这些孩子大多 9、10 岁,读小学二三年级。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人生大方向也基本定型。
整个项目,前后花费大概 5000 多万元,可结果并不那么理想。
可这个教育实验却从侧面反馈给我们——想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到底有多难。
开阔的眼界
并不能直接决定孩子结局
「青云计划」选拔孩子的标准,一是家庭贫困,二是孩子智商高。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北京打工的流动家庭,他们的父母,有工人、服务员、废品回收者,还有各行各业的临时工。
像男孩徐博,他是河南信阳农村人,父母、叔叔在北京五环外的城中村经营一家餐馆。
父母每天要从早 9 点工作到晚上 11 点,根本顾不到徐博,反而是小小的徐博,还要帮忙在餐馆里刷碗、干活。
小时候的徐博
这些孩子原本的命运,是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先读上几年书,然后回老家读初高中,人生走到哪一步,全靠自己努力。
但被「青云计划」选中后,像徐博一样出身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规划和成长环境。
他们每周一到周五,在北京芳草地小学寄宿学习。
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理念,见识高于知识,依托着北京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孩子们接受的,是系统的素质 + 创新教育。
长见识的机会也非常多:
他们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去博物馆看展;
很多中科院的院士亲自来上课;
还有全英文的课程,以及了解世界、世界名校的机会。
在青云班,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被无限打开,这种高度,是原生家庭里,很难触及到的。
看上去,孩子们正在一步步向「青云计划」的目标靠近。
可随着项目的进行,孩子们却一轮轮被筛选了下来。
首先是小升初时,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不能就地参加高考,一部分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回了原籍读书。
初升高时,项目部对接的,是一年十几万学费的国际学校,项目部计划孩子们在这里读完高中,然后出国上大学。
虽然学费是由青云项目部解决的,可还是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出国不是自己这个阶层做的事,强行让孩子退出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这些孩子,有的去了中职学校,有的回了原籍读书,其中大部分最终没考上大学。
每一次选择,都会筛掉一部分孩子。
最终,留在青云班的只剩了 10 几人。
这样的结局,是青云计划没料到的。
可它却让我们看到:
无论是早期给孩子开阔的眼界,还是好的学校教育,都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它们很重要,却不能直接改变孩子的命运。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
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是一程接力赛,每个孩子,都是手握父辈的资源,站在父辈的肩头看世界的。
孩子最终的高度,还取决于父辈的积累。
青云计划的「无力」,到孩子们高考时最为严重。
孩子们在国际学校读高中,是计划直接考国外的大学。
当时,青云计划预计资助孩子们上澳洲的西澳大学。
学校愿意给全班的孩子奖学金,青云计划提供租房贷款,孩子们只要自己打工或家庭帮忙解决生活费就行。
这部分自费的费用,大概是每人每年五万。
可正是这每年五万的生活费,让一半的孩子,都放弃了留学。
这其中就有一个很让人唏嘘的孩子——李小溪。
李小溪(右)
她是青云班的班长,也是全班最聪明,最有前途的一个孩子。
她的父母虽然都是大专生,也一直在北京打工,可对孩子教育,却比较保守。
早在小升初时,李小溪父亲就嫌离家远,没让李小溪跟着青云计划让初中。
读到高二,李小溪接到邀请,能去国际学校读高中,当时李小溪正不适应老家的教育,这样的机会,让她喜出望外。
可她的父亲却强烈反对,理由是——出国上大学,不是我们应该想的。
最终,李小溪拗过父亲,执意回到国际学校读书。
如今有去澳洲留学的机会,李小溪父母不支持,也没法支持,家里连一张澳洲的机票都承担不起。
当时项目部帮她联系了资助方,每年提供 2 万的资助,可李小溪迫于家庭压力,还是放弃了。
图片来源:电影《过春天》
班里没去留学的孩子,有的读了大专,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回原籍插班高中重新读……
看上去,青云班彻底失败了。
可班里也有两个孩子,在国际学校读完高中,在父母的支持下,去了美国和迪拜很不错的大学。
这些孩子,最初的家庭境况相似,童年和青少年接受的教育也大致相同,可最终的人生走向,却大不同。
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也让我们总结出:
接受优质的教育固然重要,可决定孩子的人生的,却是父母在孩子每个重要节点的选择。
而父母对孩子人生的把握,都在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眼界格局里。
所谓代际轮回,寒门再难出贵子,说的就是这个吧。
不是孩子资质不够,也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在人生关键点的把握上,孩子很难有机会,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最优选项。
普通底层孩子
还有这条路
第一个青云班就这样黯然收场了。
对于普通底层的孩子来说,他们没办法脱离原生家庭,好的学校教育和早年的眼界似乎也很难改变什么。
那这个群体的孩子,真的就没希望了吗?
可这个教育实验,却有另一个让人欣喜的发现:
当时因为选拔并不是很严格,孩子们的智商,大多在 120 左右,只比普通人稍高一点,跟八中少年班 130 的智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可当这群孩子得知自己有天分时,就真的做到了不错,并且永不言弃。
图片来源:电影《唇上之歌》
前面说过的父母开小餐馆的男孩徐博,因为相信自己是「可塑之才」,虽然家庭贫困,可他从没放弃自己。
留学澳洲后,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他和室友虽然经济拮据,但他们还在筹划考更好的研究生,读更多书,看更好的风景。
前面错失几次机会的女孩李小溪,也没有放弃自己。
她坚持回了老家复读了两年,终于在 21 岁时,考进了一所 211 大学,重回北京。
虽然每一步好像都比同龄人晚一些,可最终结局,也很让人欣慰。
一个孩子,到底有多大能量和勇气去证明自己,还在于,成人给到他们多少正面的评判。
这样的自证预言,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早就通过实验验证过。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没法助力孩子,那么相信孩子,真诚的欣赏孩子,也是一种超强的养育力量。
整个青云计划,没有让孩子们脱离普通人的范畴,更没有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可它却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一个孩子的成功成才,并不是单一的成绩或学校教育能解决的。
图片来源:电影《阿浪的远方》
孩子早期开阔的眼界,优质的教育,父母的格局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个过程中,还要始终相信孩子,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能做到的。
在这些多重的努力下,一个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
而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成全、拖举孩子。
至于结果,一定要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