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邓纯东教授提出,我国中小学教育是公益性社会事业,应防止出现市场化倾向。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生,每年用于课外辅导的费用惊人,给家长带来极大负担,使义务教育名不符实,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遭受冲击。
邓教授建议:
1、应严厉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
2、严格限制校外培训的内容范围,不得与学校教学课程重叠;
3、严控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
4、严管课外辅导资料的编辑出版。
从这个建议来看,邓教授对基础教育有很深刻的见解。四个“严”字,直击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最大的积弊。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引导学生订购教辅资料等现象屡禁不绝,校外培训机构广告铺天盖地贩卖焦虑,确实已令家长不堪其扰。
今天早上去学校,看到校门口围着一圈家长,有人大声喊着“去找校长”,另一些人随声附和。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侵害学生的事,于是凑过去听了一耳。原来是家长们嫌学校附近的培训机构收费太贵,嚷嚷着要求学校开展校内补课。
家长们的要求令人啼笑皆非,理所当然被拒绝。但这也反映出家长的普遍心态,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多吃”一些,成绩更好一些,和同龄人竞争时才不会吃亏。但又不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很显然,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让他们产生了路径依赖。
邓教授的建议很好,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只要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主管部门是无法干涉、也很难界定的。你不能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只能做艺术体育类培训,人家做这行,也是想赚钱,不是做公益,市场有什么需求,他就提供什么产品,这无可厚非。
2、同理,只要校外培训机构是合法的,你也不能禁止他打广告进行宣传。烟草不许打广告,也有变通的方法,禁止培训机构进行广告宣传,恐怕很难实施。
3、现在教师组织或引导学生订购教辅资料从中渔利的行为,确实很普遍,但问题并不出在出版商那儿。医生开大处方推销高价药拿回扣,不是药厂和药品有问题,是医院的管理机制没理顺。要管好教辅资料的事并不难,学生每人一套资料,每天都在书包里装着,线索这么清晰,很容易查处。
邓教授说义务教育市场化,意思是,义务教育本来是免费教育,结果教师搞有偿补课,向学生推销一堆贵得要死的教辅资料,校外机构也连哄带吓掏空家长的钱包,导致家庭的教育支出不堪重负。其实这不是真的义务教育市场化。义务教育市场化,指的是民办教育做大做强,严重挤压公办教育的生存空间。目前来看,这种现象尚未出现,民办教育仍然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大,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机构收费太高,本质上却是教育内卷导致的。“内卷”这个词近来很热,但我并非刻意蹭热词。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选拔式的(或称淘汰式也对),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并非专注于人的教育,而是将智商更高、学习能力更强的人挑选出来,给他们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于将来的生存并无太大的意义,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生存能力,并不比一个初中毕业生有显著的优势。所谓“内卷”,就是所有人付出的增量努力,并不能使结果的总量增长,而只是一种存量的竞争。
教育内卷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但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我们很难停下脚步将当前的教育体系推倒重来,显性的成本和隐性的风险都非常大。只能用时间换空间,等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方面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再进行这样的教育改革。目前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