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设置
前几天,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校新增专业备案名单,大家很一致,人工智能增加了130所,智能制造工程84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增加了62所。
2019年,人工智能增加了180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增加了138所,智能制造工程增加了80所。
我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是2018年首次设立,一共有35所大学创建。从2018~2020,我国一共有345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这些学校包括985大学,也包括二本学校,有传统理工类大学,也有传统文科类大学。
我写过一篇分析文章《130所大学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学哪些内容?》,里面说到,人工智能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对数学要求很高,对计算机要求很高,还需要脑科学、控制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学校没有一定的能力是开不出这种专业的。现在这么多学校开设,有的办学质量可想而知。当年物联网专业一哄而上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不知道人工智能会如何。
这篇文章下,有网友评论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中国高校办专业的节奏。对这句话心有戚戚焉,何止是办专业啊,中国大学几乎在所有事情都是如此,从顶尖大学起,几乎都跟普通老百姓没区别,目光短浅,贪小利,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提前批乱象
前一阵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1年高考的相关通知,其中对提前批进行了详细的要求,要求大学不能把普通批专业放提前批。熟悉大学招生的朋友都知道,这几年各大学的提前批已经夸张到什么地步了。
一开始,提前批只是一些特殊的行业,像军校、飞行员、警校、定向生、公费师范生等等。后来,不知道是上交大还是浙大开始对提前批做手脚,把冷门专业放在提前批。
我曾经问过某个大学的招生老师,问那些大学是怎么做到的?用什么理由?因为提前批需要教育部的批准的,那位老师憋了半天,说不知道,但人家肯定是有充足理由的。
最著名的上交大和复旦大学,被人称为超短裙招生。像上交大,在河南提前批招104人,而正常批只有8个人。正常批是热门专业,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提前批是各种冷门专业,护理、海洋工程、自然科学试验班,其实就是生化环材班等等。
这么做的好处是用正常批提高录取线,让大家错以为,这个学校的录取线很高,看到提前批的分数线不高,就容易冲动跳进去。有的提前批不能转专业。去年就有网友告诉我,考了650多分,被上交大的护理提前批录取,录取完就后悔,只能复读。
其他学校看在眼里,也纷纷跟着学,985大学除了个别大学,其他大学现在都有类似情况,真的是一哄而上。
这次教育部叫停,不知道能不能把那几所著名的提前批大学搞定,看看大学会不会一哄而散?
异地办学
异地办校区,异地办研究院也是一哄而上,大学和城市各取所需。
异地办学的先行者之一,哈工大,显然是个成功者,一校三校区,成功地从哈尔滨脱壳到深圳。
其他学校纷纷学习,没有异地办学的985大学几乎没有了,西工大太仓校区,北师大珠海校区,人大苏州校区。后来校区被收紧,大家就开始办研究院,研究院现在处在随便办的状态,家家都不少,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异地研究院有8个,西交大也不少,好像一所大学只有2~3个异地研究院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其中,最厉害的是国科大。其实我搞不清国科大和中科院的关系,因为好像中科院的绝大部分成果都属于国科大。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们中国将在国科大里面,国科大将是中国最大的大学。那时我数了数国科大的校区,一共有13个。我不能保证这个数字确切,因为变化日新月异,一个月可能就有一个新校区出来。
我就纳闷了,国科大,哦不,中科院,成立的初衷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技前沿,是跨接工业界和科研界的桥梁。但最近几十年,中科院做了什么成绩出来了?解决了多少卡脖子的问题?以下是中科院官网上的办院方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现在中科院花了那么大的力气搞大学,这么一哄而上,会不会一哄而散呢?这是个问题。
中美俄印四国大学生能力的比较
今天朋友圈有几位教授都在转一篇文章,《中美俄印联手调研大学生能力:美国鹤立鸡群,中国表现垫底》。刚看到题目,我是不感兴趣的,觉得是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党,但转发的教授很多,而且也写了不少评论。我就进去看了。
这是一篇严肃的论文,发表在Nauture的子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参与单位都是各国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中国有北大和清华。这个研究至少从构成上看是可靠的。
他们研究的是工科大学生,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情况,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数理化成绩的平均水平都出现了下降,不管是中国的好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好大学下降低一些,综合能力下降17%,普通大学生下降68%。
看来,那句笑话不是笑话,是真的:中国人知识的巅峰在高三或者是大一!
研究者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学生人文社科的课程太少。我认为这个理由扯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跟老师们和大学的整个思维方式有关,现在的大学和老师哪里有创新能力?难道不是一窝蜂吗?从办学到科研,都是紧跟指挥棒,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创新思维,怎么可能让学生有?
现在各个大学发论文如灌水,申请专利申请到手软,大家真的以为创新这么容易吗?其实,大家做的只是迎合杂志编辑,让他们认可你的思路。还有,我们各大学在各排行榜上的排名每年都在上升,大家真的认为我们的学校这么厉害吗?只是迎合了排行榜的思路而已。这些都是服从,迎合,讨好,哪里有批判性思维?
学校和老师没有,凭什么学生会有?
所以,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一哄而上了,也许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批评性思维,创新能力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