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考研热?3个原因合力促成,越来越多的4类考生共同推动。
考研热真正兴起于2017年,热度达到历史巅峰则在2021年。
先来看一组考研数据:2010年,考研报名人数140.6万人;2011年,考研报名人数151.1万人;2012年,考研报名人数165.6万人;2013年,考研报名人数176万人;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172万人;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164.9万人。
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177万人;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201万人;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238万人;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290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341万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377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以来的12年间,考研的态势明显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10至2016年,该阶段考研报名人数总体平稳,有增有减,并且增减幅度不大;二是2017至2021年,该阶段考研报名人数单边大幅上扬,形成所谓的“考研热”。
助推考研热的3大成因
1、国民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九十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接受大学专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大。
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874万人,创出历史新高。2021年,国内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将再次刷新纪录,达到史无前例的909万人。取得大学学历的毕业生总人数越来越多,为考研热起来奠定了报名的人数基础。
2、大学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意识愈发强烈。
与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求生存、为就业不再是大学毕业生最为迫切的选择。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生活的压力。不需要立即就业的他们,对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向往。
不少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甚至毕业十来年了,想要考研“回炉”深造,加入考研大军,进一步推动了“考研热”,这符合社会不断向前的发展规律。
3、促使考研的原因更加复杂多样。
正常情况下,考研的人往往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者是立志于学术上的更高追求,这才最佳的考研态势。但是,最近5年的考研人数迅猛增加,形成了“考研热”,其背后就是促使考研的原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1)选择追求学术而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对学术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当最唯一的爱好在追求。按照“大数法则”,大学毕业生基数越大,也就意味着追求学术的大学生会越多。
要继续追求学术,就必须报名考研,进而才有继续深造、从此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更多可能。当然,也必将推高报名考研人数。
(2)基于就业而选择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去年那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相对于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受教育层次更高的硕士研究生,市场就业竞争的优势就愈发明显,就业薪酬也更优厚一些。出于“好就业、就好业”的考虑,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报名考研,以期谋得更多的市场就业竞争筹码。
相反,不少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弱,不愿意到市场上去找工作,就报名考研,考上了就读,考不上也无所谓,本质上就是在逃避就业。这就是基于逃避就业的考研,是消极的考研,与为促进就业的考研形成巨大的反差,在事实上也推动了“考研热”。
(3)盲目跟风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想去就业,不想去追求学术,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学识能力等缺乏清醒的认识,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在报名考研,他们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
像这样盲目跟风而考研的考生,每年都还不在少数。好几个同学的孩子,民办本科毕业的那种,大学英语四级都考不过,居然找来让给参谋考研的事宜,后来也报名考研了,结果没有奇迹出现,败得一塌糊涂,只是“到此一游”的考研。
(4)遵家长之要求而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自己不想考研,家长却要求孩子去考研,这样的考生也不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大学生,父母不在意孩子的就业问题,也不担心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却在意孩子有没有更高的学历。
说简单一点,就是需要孩子读个更高的学历,拿到更高的学位来“装点门面”,给家里人、给整个家族“长长脸”。
青春别折腾,考研需理性。愿每一位考研的朋友,都是更高教育层次的真诚追求者,都是立场学术的坚定追求者,挤出“考研热”的水分。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