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宝宝在娘胎里就爱“看脸”了呢!

原标题:听说了吗,宝宝在娘胎里就爱“看脸”了呢!

文:陈小白

编辑:陈小白 & 小黑哥哥

看脸似乎是人的天性。

虽然我们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巴,但这些“零件”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们多样的面貌,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出“你、我、他”。

这其中,对称的,有吸引力的脸孔又会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研究早就发现,就连出生两三个月的婴儿就对吸引力高的面孔表现出了偏好。

有的研究者试图找出我们在“看脸”时,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的则从最开始入手,看看小宝宝“看脸”的表现如何。

从结果上来看,小宝宝对于面孔的喜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让人们充分相信,一出生,宝宝就爱看脸了

如今,这个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一些。今年六月,来自英国的一群研究者发表文章证明,妊娠晚期的胎儿已经对于类似面孔的刺激有所偏爱了!

爱看脸的宝宝

刚出生时,宝宝的视力并不好,但他们却对脸或者类似脸的图形情有独钟。下面这张图就展示了以往研究者用来了解婴儿面孔偏好的一些刺激。你觉得宝宝会喜欢看哪几个图形呢?

答案是从左数第2、3、4号图片

你答对了吗?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模型。比如,是不是像脸这样复杂的图形小宝宝看得也最清楚?他们是不是喜欢上面密下面疏的图形?一出生就看到脸,所以爱看脸?人类先天就对同类的特征敏感?

不管具体的过程如何,宝宝们似乎就是能“设法”将人脸和其他图案区分出来。并且,同样的五官,正常排列还是胡乱排列,“∵”还是“∴”,宝宝们也能区分。人们认为,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作用。

那么出生之前的宝宝也会这样吗?

胎儿也能看得见

我们往往认为,子宫内是黑暗的、混沌的,胎儿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但事实却是,就算还没有真正来到这个世界,宝宝们也开始利用他们发育中的各种感官,感受外界。

怀孕中期,胎儿的视觉系统已经开始发育,逐渐表现出对于光线的敏感。32周的早产儿就能够注视和追踪物体,并且早产儿和足月儿对于视觉刺激的神经反应没什么区别。测试胎儿的视觉能力看来也不是不可能。

更何况,根据模拟,人们发现子宫内的环境要比我们想象的亮。透过妈妈腹腔照进来的光,对于胎儿来说也是日常的重要刺激。借助这种光,或许可以向胎儿“传递信号”。

给胎儿做实验

给未出生的胎儿做实验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我们都知道,小被试绝对不会像大人那么配合,给胎儿做实验更是如此。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在英国的两家医院利用4D超声波检查测试了83名孕妇。由于图像不够清晰或者测试时宝宝在睡觉,最后只有39名胎儿“完成了实验”,研究的困难和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完成测试的这些胎儿胎龄只有231天到252 天。这么小就做实验了,是不是很厉害!

利用4D超声波,研究人员能够了解胎儿的头在哪,妈妈的子宫壁有多厚,胎儿的“体长”、“体重”,周围环境等信息,也能确认这些都是健康的小被试。

确认了这些信息,接下来研究者要求妈妈们尽可能保持不动。实验就要开始啦!

根据子宫壁的厚度,研究者使用合适强度的光向胎儿头部所在的位置投射一个图形:∵或者。之后,这束光会在妈妈肚子上水平移动,从胎儿眼前离开。研究者关心的就是胎儿们能否转转头,追踪这个图形

实验中用到的刺激和胎儿看到的样子

两种图形各向胎儿呈现了5次,每次移动5秒。研究发现,对于与人脸更像的倒三角形图案,胎儿平均看向它1.03次,而看向相反的三角形图案的次数则平均只有0.44次。胎儿明显更喜欢看“∵”。胎儿的表现与新生儿类似,都喜欢看类似人脸的图形!

这个研究为什么令人激动呢?因为它的被试年龄实在太小啦!

还未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了对于类似人脸图形的偏好,根据这一结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婴儿到底是怎么认出人脸的,或者至少排除掉一些不靠谱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了一种研究胎儿感知觉的可能性。利用类似的方法,研究者或许可以进行更多有趣的研究。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爱“看脸”了,这是不是很有趣呢?不过,研究者强调,这个结果毕竟是在特殊的实验环境中得出的,并不是说宝宝平时已经能对外面的人脸有反应了。生活中,想对宝宝做鬼脸还是耐心等到他/她出生之后吧!

[ Reid, V. M., Dunn, K., Young, R. J., Amu, J., Donovan, T., & Reissland, N. (2017). The human fetus preferentially engages with face-like visual stimuli. Current Biology, 27 (12), p1825–1828.e3.

[ Johnson, M.H., Senju, A., and Tomalski, P. (2015). The two-process theory of face processing: Modifications based on two decades of data from infants and adult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 Reviews . 50 , 169–179.

图片来源:

freepik.com

pixabay.com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