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了解:妇女节即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我国则被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因在每年的3月8日庆祝,又叫三八节或三八妇女节。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各国妇女争取女性权益的社会运动,我国正式庆祝妇女节则可以追溯到1924年3月8日的广州。
妇女节到了,这是属于女性、妻子和母亲的节日!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能够收到孩子的礼物是最大的欣慰。所以在这一日,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会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给母亲洗脚或送鲜花康乃馨。
不过,我认为,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让孩子趁机学习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毕竟身临其境地学习,容易掌握,也容易形成更深的认识。比如,家长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妇女节的渊源,甚至学习“妇”、“女”这两个字的意义。
这里就讲一下“妇女”二字的词义!
古代的“妇”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的“妇”是这样的:
子之妻为妇。
女子已嫁曰妇。
也就是说,“妇”是已经出嫁、成为妻子的女性。
东汉时期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对“妇”做了地位和职责描述:
妇,服也,从女,持帚扫撒也。
在汉代文字学著作《大戴礼记》和《白虎通》中分别记载有“妇人,伏于人者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也就是说,(因为礼法)在家庭中从事劳作的女性,被称为“妇”。
古代的“女”
三国时期的文字学著作《博雅》认为:
人之阳,曰男,阴曰女。
这里的“女”,表示人的性别,和“男”相对。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男女”中的“女”是一致的,可以理解为“女性”。
《说文解字》中对“女”的解释:
女,妇人也。
此处的女,和上面的“妇”一致,都指已婚配的女性。
此外,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了“妇”和“女”的区别:
已嫁曰妇,未字曰女。
东汉末年的大儒郑玄解释说: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嫁人了的女性称为“妇”,没有嫁人或没有取字的女性称为“女”(因为女子即将出嫁时家人会给她取字)。
现代的“妇女”
古代的“妇女”是“妇”和“女”两个词,说的是不同的两个女性群体,而现代的“妇女”是一个词,指的是一个女性群体——《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妇女”为:
成年女子的统称。
古今词义对比,现代的解释虽然比较笼统,但没有特别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因此更为公平,也更符合妇女节的初衷。
总的来说,妇女的词义变化,反应了社会的进步。对此,我特别画出了妇女的词义发展脉络图,希望可以帮助广大家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祝广大女性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