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美高放榜季。
因为疫情,今年申请者向顶尖高中集中,顶尖美高竞争白热化,甚至连30-50名的学校也越来越难进。
但,这些年来顶尖美高的“内卷”也是有目共睹,有学生脚还没进学校,已经把高中几年的课都补了个遍的;也有6、7个孩子争1个藤校名额,同学之间成了竞争对手的……
那么,到了顶尖美高就真能通往顶尖美本吗?如今的美高真越来越鸡血了吗?又适合什么样的孩子和家庭呢?
这一次,“爸爸真棒”邀请了3娃妈妈Amy——老大毕业于某大藤,老二从顶尖美高毕业后,经历了放弃藤校选择专业,后又赴藤校深造,老三目前也在顶尖美高就读——来分享真实的美高陪娃读书10年观察:美高扩招、补课魔咒和爬藤情节。
在文章开头,事先申明2点:
1,此文不是对美国教育的研究,也不是对留学现象的社会调研报告,只是个人留学经历回顾与反思。
2,作者不是教育工作者,更不是专家,就是个家长。文中提到的一些不好现象,也是极个别,非共性,不影射,还请留学生家长们在阅读中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孩子就读的美高
01 。
放大镜下的对比
美高扩招、补课魔咒和爬藤情节
十年前,我家大孩子(指老二)从中国申请到了美国高中A校(美国TOP5寄宿学校),十年后,小的孩子也紧随其后,这样我才有了时间和空间去体会同一间学校在十年间发生的细微变化。
这里聊的变化,不是从官网上一目了然的诸如校园建设,老师校长,课程设置这些,而是仅限于与我们中国学生最相关,中国家庭最关心的几个角度,我挑选了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点:
美高中国学生人数:10年涨了3倍
我记得那一年A校9年级中国内地仅招了我孩子1人,香港1人,美国本地华裔1人,那时一个年级的中国学生通常有3,4人,全部在校总中国学生人数加起来也就十多个。
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年级有十多个,总人数增长了至少3倍。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我想扩招一定是大部分美国学校近两年来招收中国学生共有的现象吧。
扩招这事儿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让我们更多的优秀孩子获得留学美国的机会,这一点令人高兴。但反过来也造成了中国同伴之间竞争压力倍增,人际交往疏离感加大,越Top的学校越明显,这一点又令人忧伤。
引用一段我家大孩子的感触:
“我们那时候小留学生是抱团一家亲,即使后来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彼此间一直很亲很团结。
上学时我们海阔天空谈未来,毕业后我们仍然互相帮着出主意,从租房子,陪相亲,陪看病,到换工作,讨论博士论文……互相指路互相扶持,这是我们从A校建立起来的宝贵传统。
但这两年,中国学生是越招越多,可是我并没有同比例地从新一代的学弟学妹身上感受到这股浓浓的中国亲人气息,这是令人感到吃惊又可惜的事情。”
上述仅是我孩子的一家之言,纯属个人体验,虽不能代表大多数A校的中国学生的感受,但也许能对我们家长起个小小的提醒作用,我们在指导孩子的留学生活时,多多鼓励孩子留点时间出来拥抱同学,留点位置积攒美好回忆,毕业后也要多多加强联络。
当然,一个学校每年的招生政策是校董事会,校长,招办的事情,招多招少不是我们家长能掌控的。
我这里提出学生人数这个点,也是想提醒我们家长在择校时,除了看排名,进藤校等常规因素之外,可以多一点角度考虑,帮孩子看一看环境压力,评估一下生活愉悦指数。
学术“军备竞赛”:逃不开补课魔咒
一方面招生人数增速过快,同时很大部分的中国学生(或家长)的内心往往又都很相似,几乎是同一种类型(即高中进A校的门就是为了来年直奔哈耶普而去),这样的结果让中国同伴间的竞争压力倍增。
当太多人(尤其是中国学生)挤在一条窄道上,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学术GPA上就会有那么一些心急的人等不得,悄悄搞起了程度不等的“军备竞赛”,比如假期过度预修,顾问学术团队保驾护航等等,十八般武艺,机甲护身,大家都懂的,我就不展开多说了。
GPA变奏现象,绝对不是A学校才有的专利,它不分学校级别,不分学生成绩好坏,算得上是近几年中国留学界的最共性的现象了。
我听说过顾问机构的4.0保分秘籍,也看到过厉害的补课:学生的脚还没跨进美国校园,美国高中几年的课基本在国内都快学了一遍,数理化生到文史,全面开花,一门不漏。
我的困惑在于,都学完了,那去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家大孩子(包括好几个同校的中国同学)是从中国公立学校走去美高的,遇到学科学习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没有耽误这些同学在学术能力上的成长,现在这批同学中有哈佛博士,有罗德学者候选人,有法学JD,有古典语言专家,他们优秀的学术能力,是在和一级级的学术难关的肉搏中磨炼出来的。
近几年我们国内出现了各种通晓美高课程体系的学术辅导机构,这是一件好事,同时它也非常考验我们家长的智慧:如何适度使用,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
补课的优缺点不是我今天聊的重点,我今天想把放大镜换一下方向,不照自己人,照照身处的美国校园学术生态环境,照照学术公平竞争。
十年前在美高学习的大多数中国娃,按现在的操作标准,叫裸奔上阵,他们奋力去和美国娃一起公平竞争。
如今,世道反过来了,轮到美国娃裸奔上阵,奋力和我们大多数有机甲护身的中国学生一起竞争,学术公平受到侵蚀,补课带来的负面影响反倒是让美国同学给“享受”到了,看着这种日益显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我的心里不好过。
当有心的美国家长、老师发觉,在summa(学术一等奖)比率不变下,中国学生几乎人人都是一等奖获得者时(我这里绝没有说中国学生的成绩失真,请不要自行读偏曲解),他们一边鼓掌祝贺,一边也会对这些数据心里犯嘀咕的,美国人也不傻,时间久了也会慢慢感觉出校园里逐渐变味的学术竞争环境的。
藤校情结与“成功上岸”
对好大学的向往和追求,是件好事,美国家庭和中国家庭同样都有上藤校的愿望。但要说不同之处,也还是有的,主要有两个不同。
第一个是评价风格的不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能上藤校当然值得庆贺和点赞,但不上藤校也不是啥糟糕的事,还有很多人因各种考虑弃藤校选其他,同样也收获很多赞。
再来看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用词,如果祝贺进了藤校的孩子叫“成功上岸”,那难道说没进的就是“淹死在河里了”?
在类似A校这类等级的学校的中国家长,面对的压力还要更大,因为“上岸”的标准被拔得更高,唯HYP马首是瞻。
这种状态下,对藤校的愿望已经演变成了情结,一旦成了情结,就需要家长在择校时估量好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这类型学校里的中国牛娃实在是遍地多,而HYP不能一次都招了去,没录上的绝不是不优秀,就是运气差而已。
第二个是各自实现愿望的理念和路径不同。愿意选择类似A校这类学校且能进入的美国人,大多数也不是吃素的(排除少数自己选择躺倒不干活的),他们也不是无欲无求,也一样追求藤校,只不过我们东方派和他们西方派在这件事情上好像处在两个空间,各有各的玩法和认知,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西方擅长倾述抽象的初心和激情,东方更愿意摆出看得见可量化的优异成就,而藤校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包容,这两种方式培养出的优秀学生都接收。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即使全体中国学生都包圆了GPA排位,也不能包圆进藤校的名额,你看着那个进藤校的美国娃,GPA是排在你后面,他内心的世界一定不会小。
我家大孩子的室友,数学就是挣扎在及格线的水平,但也没有妨碍他去布朗(而且人家是自愿放弃哈佛选布朗的)。
我和孩子对藤校的态度是有尊敬,没迷恋,有向往,没情结。
大孩子在进A校前对自己的方向一无所知,是在学校老师循循善诱教导下,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渐渐清楚了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就果断放弃藤校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到本科毕业进入职业准备后期阶段,认为该需要去藤校提升的时候,因有初心在身,也顺其自然就去了藤校继续深造。
小的这个孩子,由于更早在小学后期去了美国,他所在的小学和初中学校慢慢帮助他把早期的型塑起来,有了些许初心萌出,当下处于被我戏称为半只晕头鸡的懵懂状态。
我和他就更不急迫了,一致同意高中阶段以丰富多彩的自由探索为主调,充分用好本学校提供的资源,顺着初心的幼芽慢慢成长,至于未来的大学,到时候就看脚能够着哪里就去哪里。
02 。
摸着石头过河
不鸡血的美国精英教育是什么样的?
这第二部分是回顾,之所以想写这部分,是想和大家聊聊我经历过的不鸡血的美国初级阶段精英教育是什么样的,看看是什么力量可以支撑我做个不急不慌的佛系妈妈,孩子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
十年前,大孩子在A校读寄宿高中的时候,我在国内,那段时期我对于美国大学之前的初级教育的认知并不是我第一手的亲身校园生活经历,很多是来源于大孩子的感受、反馈,以及我们家庭和A校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步,沿着河边溜达吧。
六年前小的这个孩子随家庭搬迁去了美国华盛顿,他的小学后期和初中阶段就是在当地的一间私立走读学校渡过的(下文中的B学校),(当然也是需要申请够条件才能去)。这一次我是真的走进了河里。
没有AP课程的美高
B学校在学术上不鸡娃,它是小学到高中一贯制,在学术体系上真没什么闪光点,如果非要找个突出点,那就是不设AP,不推学术竞赛;加上又是男校,这里的孩子每天都忙活在体育、艺术和文学上了。
我在选校考察时就和学校讨教过了他们对学术这块内容的理念,回答是“本学校在学术这件事情上,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时间任务管理能力,不会因课程难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给吓跑。”
这个理念深得我心,因为我孩子他不是学霸,还是个晕乎乎地小孩,如何能长久保持他的学习热情也是我的第一诉求。
△孩子学校的各种狂欢节
不刷题,更费劲
但不要以为这里的生活很轻松,相反,我和孩子实践下来,都觉得这种不刷题看似不费劲的生活比刷题更费劲。
因为体育,艺术创作和阅读本身都是占时间,还不能马上就出件儿的功夫活,学生每天要在完成这三大件硬活的基础上,再把各门功课兼顾好,就需要很强的时间管理,在这三座大山面前,死磕勤奋是不奏效的,因为没时间就是没时间。
我向美国家长请教,他们传授给我的应对方法就是教孩子学会时间任务分配,这项管理能力越强,日子就会越好过。
△暑假孩子会在木工坊学习匠人匠心
在学校里,会常常看到学生在排队等候的间隙趴地上做作业,初中生晚上12点钟睡觉也是家常便饭。
我们后来实践下来,的确是这样的,在这里要想做到优秀,首先是时间管理能力好,其次才是勤奋和聪明。
我孩子在B校期间,每个周的日常内容不算学术课程学习,还有体育3项,艺术绘画创作1项,2个乐队首席排练,stem 1项,周末2项公益服务,把这些事情都做完,已经很忙碌了,要想做好做优秀,必须先学会挤海绵要时间的本事。
△孩子平时的课余生活大多数泡在健身房和壁球房了,一周去5天,每次2.5小时
AP数量是小事,培养主动去NIH做实验的学生是大事
再来看看B学校高中部对于没有AP设置的解读:教务长说“思想没到位的学生,修完AP得到的是数字,而那些真心沉醉于基因编辑的学生,即使没有AP生物课,也阻挡不了他自己跑去学校隔壁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找实验室的脚步。
对于学校来说,AP课程的设置数量是小事,有多少主动想去NIH做实验的学生数量,才是大事情”。
这番话对我影响很深,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事情值得我去只争朝夕,那就是努力让孩子尽早知道他喜爱什么想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想做,也就是我们说的初心吧。
△在学校时周末参加社区老人院的志愿者服务,正是这个公益活动让他有了很多思考,看到了老人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促成了目前他和同学一起合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做一个科创公益,旨在帮助老年人解决交流障碍。
没有高大上的活动,但能坚持兴趣
不过,这所学校也保持着常年25%左右的藤校率,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孩子能讲出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大多数成长故事都是发生在学校和身边周围社区,故事听起来不会太炫酷,但是符合一朵花的自然生长规律,比较真实和真诚。
所以当他们进了大学后,原先执着流浪猫的会继续为猫执着,关怀自闭症儿童的会继续关怀,研究污水问题的会继续深入,女权主义者会继续为女性发声,大学是他们高中成长过程的自然延续和升级,不会大面积地发生一进大学,高中阶段的兴趣爱好和社会活动就突然断开消失的现象。
我孩子今年升9年级,这段时间我和他交流的主要话题都是围绕着高中生活,我能感觉得到他还是很清楚自己想探索些什么,梦想是什么,未来几年的暑假愿望清单已经列满一长串想做的事情。
就像B校教务长说的,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与学校有没有开设AP课程没有绝对关联。
当我们引导学生对某个社会人文事件产生关注和思考后,会激发出他对于相关学术知识的深入学习愿望和探索热情,他就会愿意突破学校现有课本去主动寻找新的学习资源。
一个普娃,如果具有了这种思想和学术可以相互关联,互为推动的状态,不是学霸,不进藤校又何妨。
△2020年12月圣诞节假期在上海周末做公益活动
「写在后面的话」
去美国之前,我家小儿就是活脱脱一个小晕头鸡,虽然每天乖乖上学做作业,但也仅是完成程序,坐等喂食。
经过这段5,6年的留学生活磨练,在家校合作引领下,慢慢的,这只小鸡也开始主动学着自己去觅食了,还萌发出了自己的梦想,我笑称他现在是醒了一半的晕头鸡。
接下来,我和他都还仍将路漫漫,继续唤醒身体和精神的另一半将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新年开篇,真棒编辑部就为我们家长呈上了一个硬核系列“大咖谈教育”,推出的每期每篇文章我都好好学习和领会,专家学者们对教育的剖析和见地,从宏观高度上给了我很多指导,更坚定了我的内心:人生路漫漫,青春无限美,若被一个“藤校“框住了手脚,岂不可惜?
你还“在看”吗?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微信推送现在不按时间排序了。如果大家还希望和从前一样,每天准时和“爸爸真棒”见面,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在下面点个“在看”;
第二步:按下面方法给我们星标,成为我们的“常读用户”,就能每天第一时间看到“爸爸真棒”的文章了。你的喜欢对我们很重要,期待再次按时见面!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