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城市的差距,慢慢会体现在人才的差距上,而人才的差距,最终体现在一个地方的高等教育上。
种种数据和现象表明,顶级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城市最好的“抢人”利器,尤其大学的创建,更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0年,苏州全年GDP总量破2万亿,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化推进过程中,苏州的发展还在提速,人流、物流、资金流融汇与此。
但令人仰望的经济数字背后,却是时常被吐槽的“教育短板”。
一所苏州大学,不足以支撑苏州高等教育的未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在“抢人”大战背景下,苏州正不断努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名校、引资源的教育强市战略,正成为苏州坚定的发展路径。
这座中国最强地级市,正在以突破地级市思维的霸气,狠下力气发展高等教育。
苏州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2020年苏州GDP总量达2.02万亿元,除北上广深四个老牌一线城市外,仅次于重庆,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六。
在江苏更是无出其二,即便是省会南京也要稍逊风骚。
不过在高等教育领域,长久以来一直是苏州的短板,这一点与深圳的境况颇为相似。
虽然苏州大学是当之无愧的顶尖省属211,实力直逼甚至超过中游985,在2020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苏州大学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1位,全球第39位,称为“最强地方高校”。
不过,苏州的“双一流”仅此一根独苗,虽也有苏科大、常熟理工等在中流奋力向前,但在南京12所“双一流”的绝对实力面前,确实小巫见大巫。
但,情况在最近几年有了肉眼可见的改观。
在不久前举办的苏州市相城区建区二十周年活动上,苏州市政府与河海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相城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
此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苏州市吴中区计划在太湖园博园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校区。
加上东南大学在园区共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在高新区开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大学在吴江建设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图)
至此,苏州市区完成了“双一流”全覆盖。
而苏州的县级市,长年位居百强县前五,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自身财力,都足以撑起一所甚至多所顶级高校。
昆山除中外合办高校昆山杜克大学外,厦门大学已在昆山布局建设研究院。
太仓自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工奠基、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双一流”高校的县级市后,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按计划今年也将投用。
(西工大太仓校区一期已封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至少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杜克大学、利物浦大学这6所中外名校把“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都带到了苏州。
这就意味着,这些高校不可能轻易的离开或者中途退出,未来将真正在苏州“扎根”。
回过头来梳理下苏州的这些年的动作,苏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明朗:一手扶持本土的苏州大学,一手与国内顶尖高校多方位合作,一手引入国外顶尖名校,三管齐下,毫不吝啬经费和资源。
看似简单的三板斧,背后,都是燃烧的经费。
在2020年我国地方高校经费预算排名中,苏州大学以34.06亿元的经费名列第四,仅次于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双一流大学中更是位列第一。
考虑到广州医科大学有钟南山院士坐镇,在呼吸内科方面有着强大的实力,在疫情背景下理所应当有更多经费支持。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是更加土豪的深圳重金打造。
苏大的34.06亿经费,确实已经是顶尖水平了,按照2020年在校本硕学生34000人计算,生均经费超10万元,是全国生均3.3万元的3倍多。
(苏州大学,图源网路)
苏州对苏大这根独苗苗,不可谓不用心、不慷慨。
不只苏大,上文提到的所有高校,也将在未来得到苏州极大的支持。
在此前苏州教育公布的2021年将办好人民满意的20件教育惠民实事中,明确提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层次,将双一流学校搬到家门口”。
除了对已有的签约在建项目表示旗帜鲜明的支持外,还探索整合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资源,积极筹建“江苏(或苏州)电影学院”,形成“北北影、南苏影”的布局。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总投资100亿元、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总投资超100亿元、西交利物浦太仓校区总投资42亿元、苏州大学吴江校区总投资40亿元。
(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规划图)
这些天量投资,最终大多还是得由地方政府来落实。除了苏州,还真没几个城市能负担得起。
2020年,苏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亿元,跻身全国第4,没有这样的实力,空谈理想也枉然。
2020年11月,苏州发布姑苏人才青春无忧计划,提出“苏州要力争三年新增参保大学生超过200万人”,除了外引,内育绝对是苏州确定的坚定的手段。
苏州画下的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未来,真的值得期待。
那么,终究问题来了,苏州为什么要拼命造大学?
站长的回答是,“两个需要”。
一是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带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点已经没有争议。
苏州的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但相对而言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苏州虽然出了161名两院院士,但本土人才仍然不足。
苏州大学实力一流,但仅此一所,且文科较强,这对于以制造业为基地的苏州来说,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尤其是在苏州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转型升级背景下,未来苏州需要更多基础领域人才提供要素和技术支撑。
人口红利已经过去,未来是各个城市拼抢“人才红利”的时代。一方面,把自己的人才队伍培养寄望于外地高校,心里确实有点不踏实。另一方面,本地培养出来人才,显然更符合当地发展。
二是人口快速发展现状的需要。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从统计口径来看,苏州常住人口1075万人。
但实际上,苏州的人口远远不止千万,这一点从苏州的官方态度中也能看出端倪,比如在2021年苏州第一会上,市委书记许昆林提到“苏州有1700万服务人口”,再比如苏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苏州共登记人口1438万人。
这么大体量的人口,自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苏州、江苏考着全国最难的卷子,录取率却远不如中、西、北部地区。
2020年,苏州高考学习超32万人,本地高校多了,对苏州的莘莘学子来说,多少是件好事情。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高校这样一个载体,将庞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苏州的思路已经从“吸引人才”转变为“培养人才”,至于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留住?
2020年,苏州荣登全国最佳引才城市。留住你,苏州有一千种办法。
未来,当苏州的经济优势和教育优势相逢,必将胜却人间无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