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
恶俗的竞争和比较:鸡娃、牛娃
我们知道这些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个人认为是非常恶俗的词汇“鸡娃” “牛娃”“青娃”——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把儿童当人,就是要把学校办成动物园和养殖场。
有一个很有趣的漫画也是画的这种现象——小蝌蚪找妈妈,妈妈说:“你们作业做了吗?” ,小蝌蚪就跑了, “走吧,她不是我们的妈妈”。
▲新“小蝌蚪找妈妈”,图源网络
所以我们今天特别需要认识好的教育,需要“正三观”——儿童观、未来观和教育观。
正确的儿童观,就是把儿童当做儿童来看待
我想正确的儿童观,首先就是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保证他们的休息、娱乐、睡眠和健康;认识到儿童不是小大人,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特定的成长阶段,童年它有它的特殊的价值;还要懂得儿童,学会做小孩子的朋友等等。儿童有很多特点,
当我们讲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都有无限学习潜力的时候,也并不是让儿童成为承载知识的容器或者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
,更是指要保护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爱好,使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有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都非常强调发现儿童、认识儿童,首先就是把孩子看作是孩子,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陶行知说,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要会变成儿童,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当我们降低自己的身段,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不同的认知。比如说一个小孩非常听话、非常乖巧,能满足成人的愿望,这种完美小孩是教育的理想吗?实际上他是在放弃或者压抑了儿童的一些天性。又比如说像敏感、胆小、好动到底是儿童的特点,还是一种缺点,都是值得认识的。还有拒绝体罚,不打孩子的教育是可能的吗?这些都是我们在儿童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认识的。
▲图源网络
儿童教育的未来观:当下就是未来
第二点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未来观。因为我们对儿童教育的选择决策是建立在我们对未来的认知上的。教育它的很大的风险就在这儿——要在今天为明天培养人才,而我们对世界人生,包括教育的经验全部来自过去。
其实有人说即便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很难预知十年、十五年以后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比如说科技狂人马斯克就预言“脑机接口技术将使得学生不用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学习外语”,就是插入一个芯片也可以了。同时他还预言当他的孩子长大的时候,机器人已经能够编程,所以也没有必要让孩童现在就学习编程。所以当我们把我们的教育模式设置为赶超未来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你预测不准未来,你也无法赶超未来。
连接现实和不可测的未来的载体就是儿童。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面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儿童既是当下又是未来。你善待你身边的这个孩子,你就是善待未来。
所以我们不用为遥远不可知的未来而牺牲当下的生活。(“鸡娃”“牛娃”)这种鼓吹、这种忽悠其实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很多学校家长都是被这样的大话来控制学生的当下的生活。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好像构建了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一个线性的关系,但是它只是对竞技体育、对短跑有用,而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且由于每一个孩子的秉性、个性都不同,伴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他的丰富性、复杂性都是和一场短跑毫不相同的。
所以需要我们有巨大的智慧、耐心和恰当的策略来面对儿童的教育。
这个策略在我看来就叫做“关注当下,就是关注未来”;或者说对儿童教育可以说只有当下没有未来。
其实当年杜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的概念的时候也是表达了这个想法。也就是说,教育除了儿童的生长以外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儿童的时候没有快乐,他的未来也不会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一个孩子儿童的时候身心不健康,他就直接就没有未来了。
当下和未来通过儿童的连接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非常深刻的关系,就是当下就是为了他。有一个家长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但我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教育。每个阶段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或者说每一个阶段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牺牲”,在幼儿园的时候是为了上一个小学,到了小学时为了上初中,那整个儿童的生命和儿童的生活完全就被损害了。
人必须做更高级的事情,而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二流机器人”
我们要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就要关注当下,回到儿童的时候。不仅是从以焦虑为驱动的教育转移到以爱为驱动的教育,而且还需要建立清晰的教育观或者学习观,认知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今后和我们儿童竞争的是互联网时代,是智能机器人,我们要摆脱成为二流机器人的命运,就必须做更高级的东西,而不是在培训班里去寻找未来。
梁东说,“儿童教育的本质应该
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因为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这个科技如何快速发展,儿童的成长可以说跟100年以前、500年前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儿童的发育和成长作为在生物进化的这个脉络上还是相对稳定和缓慢的。我们要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就是人区别于机器,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
李一诺也提出了“教育要关注的是
冰山结构水面之下的部分
”,在水面之上是外显的知识和技能,而水面之下你看不到的部分就是态度、情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水面之下的部分越大越坚固那么你外显这部分能力就越强。
其实在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以外,在冰山之上、在人的头顶以上还存在一种东西,这就是我们有些人非常关注的
关于灵性、觉性、悟性的教育
。这个在我们中国的教育当中是比较匮乏的。所以超越机器人的教育就是涉及到关于创意、创造、设计、情感、健康、艺术、灵性、快乐和如何活得有趣等,是在创造审美生活方式的维度而不是在跟机器人去竞争那些技巧和技能。
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未来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办探月学院的王熙乔说,“事实上全世界最好的知识都在线上,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可以在线上获得”。 在下一个时代,每个人身上贴的这种学历的标签其实已经开始不太重要了,也就是说不见得非要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人才能去拍电影,必须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人才能去唱歌。这个社会正在出现一种去标签化的过程,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只看学历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要清晰地认识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探月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内心丰盈、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通过学生不断地确立自我认知和建构自信,能够用完整的思考方式来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观、未来观和教育观。
当前,警惕应试教育向低幼儿童的发展,保护幼儿园的教育生态
我想当前我们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倾向,就是防止这种应试训练向低幼儿童的蔓延,保护幼儿园的教育生态。就是我们课外培训课程的下放,包括一些所谓数学思维或者编程思维的课程,到了幼儿园阶段甚至面向两岁以上的群体。我觉得这个事情是非常夸张的。
对于2、3岁的儿童他究竟是应该学习编程还是学习穿衣吃饭,这其实是一个常识。
所以我们今天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的问题还是需要不断来重申和反思。
我们提出过一些正面的表达叫做
“善待儿童的教育,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能够保障儿童睡眠和健康的教育”,这其实应该是儿童教育的一个最低纲领了,但是在当前这似乎也是一个很难以实现的很高的目标。
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具有各自的责任,我们都应该为学历军备竞赛撤火、降温,去构造一个儿童友好的,低竞争、低管控、低评价的教育生态。
转载自: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