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学生时代的我们都或多或少被数学“折磨”过,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公式定理,临近考试的时候也总能听见班上同学无奈发问:“数学明明就是一个理科,为什么背出了文科的效果!”但是,年少的我们可曾想过,数学如此高深奥秘的一门学科,是谁发明出那些规律、定理、公式,然后再在后人的实践运用当中更加完善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即使想到了也会觉得与自己无关,随后放弃不再思考。然而,曾有这样一位老农,为了以科学的方式解决村里乡亲们的难题,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花费了40年时间,终于推导出了两套完整严密的数学公式,这位老农就是黄锦云。
01
黄锦云是何许人也?不过一位来自浙江农村的90岁老农。提起老农,我们的脑海里大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形象,可黄锦云不一样,他读过书识过字,在那个年代里有着高中文凭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大事,也正因为如此,他被村里人称为“先生”。
想当年,“先生”黄锦云本想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无奈身处的社会环境让他不能继续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只能回归故里,安安心心地做一位农民。
尽管如此,黄锦云的内心深处仍然不忘学习,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分外优秀,所以凭着这一点,他在村子里当上了一名会计,工作能力和人品备受村民称赞,黄锦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尽最大努力地改善村子里的生活质量。即使他不能去参加高考进入大学深造,但也能在村子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就这样,黄锦云走上了科学推导之路,沉浸在自己热爱的数学研究当中,还为村民们解决了两个棘手的难题。
02
首先让我们来看,黄锦云为村民们解决了哪两个棘手的难题。第一个难题是种植水稻,如果见过农民插秧的人一定知道,插秧是一件讲究手感的事,插哪里、插多少、间距多少,都是依照农民经验来判断,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秧苗损耗。
见到此种状况,黄锦云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为村民们计算出水稻应该以什么距离播种、一亩田应该种多少秧苗才能达到最高产量。有了简单好上手的计算公式,村民们在实践中惊讶地发现,秧苗的浪费现象真的减少了很多。
如此一来,黄锦云就被冠以了“大科学家”的称号,对此他感到十分高兴:既满足了他对数学的研究爱好,又为村民做了实事,一举两得。
第二个难题就是木匠难题。众所周知,木匠做活需要在一大块原材料上做出自己需要的样子,但因为经验不足和错误估计等原因,经常浪费很多原材料,日积月累地下来也是一项不小的经济支出。为了解决这一浪费现象,黄锦云为村子里的木匠们钻研了一番木材公式,经过四十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得出来了两套完整严密具有逻辑性的数学公式。
和水稻难题一样,木匠们在实践中运用后发现黄锦云的公式确实有用,黄锦云本人也认为自己的这套公式完全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地,帮助每位木匠解决他们困扰已久的原材料浪费问题。
然而,他身为一个老农,没有多少渠道,投稿至各大教育机构皆泥牛入海,只有一家机构愿意为黄锦云找到数学专家,并鉴定这两套数学理论公式的真实有效性。经过专家的研究和实践,他们认定黄锦云得出的两套数学公式思路均科学正确,和当年祖冲之的推算步骤几乎一致,没有任何错误。
对黄锦云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人认可更值得高兴的事了。他还来不及继续高兴,相关专家就可惜地告诉他:虽然公式没有任何错误,但如今早已有更加精细的公式,你的公式早已过时。
结语
“数学”是一门渗透进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黄锦云仅凭自己一人,推导出了两套完整有效的数学公式,如此励志感人的事情值得所有人钦佩。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随之大迈步:古代的数学家们要想得到一个结数,需要用一支笔和无数草稿纸,人力运算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现代人却只需要在电脑上摁一个键就可以得出结果。黄锦云因为自身受制于现实环境,用我们的眼光来看颇有种“闭门造车”的感觉,也正是因为他的眼界不甚开阔,所以,他呕心沥血四十年的公式放在现代略显过时,但他的这种钻研精神本身就值得表扬和学习,值得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