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小孩玩游戏,不是打就是骂,却根本不会好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实际上,熊孩子的背后都有对奇葩父母。
重庆的张先生一家经营一家小便利店,生意不好就关门了。最近,两夫妻一直赋闲在家。张先生夫妇喜欢打麻将,一有空两夫妻就出去打牌,一打一通宵,平时也不怎么管儿子。
张先生的儿子12岁,寒假期间一直在家玩游戏。熊孩子陆陆续续用手机购买了游戏里的人物皮肤和装备,总共花了2300元。
张先生有次和朋友结账时,发现卡里怎么少了钱。一查发现,原来是熊孩子花在游戏充值了,顿时火冒三丈,拎起棍子要打儿子。
儿子被打也不服气,顶撞张先生:“平时你都不管我,你们天天跑去打牌,我天天在家吃外卖。你要我别打游戏,你能不打牌吗?”
张先生听到这话,更是生气,于是狠狠地揍了熊孩子一顿。张太太看见打得有点重,赶快把儿子送去医院上药。
这边,张先生拿起电话就联系游戏企业客服,要求平台退款,还理直气壮地说:“钱必须给退回来,我都已经把我小孩打进医院了。“
客服接到电话,大吃一惊,连忙一边安抚张先生的情绪,一边帮张先生调查充值记录。客服回复张先生,只要核实是未成年人消费,会根据相关流程退款,让张先生别太生气,不要打孩子,打骂教育不能解决问题。
没多多久,企业客服调出了充值记录,核实后发现,每次张先生儿子充值都需要人脸识别。让人惊讶的是,每次都是张先生亲自刷的脸。
这下尴尬了。张先生在接到企业客服的电话还是坚持:“脸虽然是我刷的,我也没想的我儿子会充这么多钱啊!不管怎么样,钱要退给我。儿子是我生的,我想打就打。”
这样的家庭教育,真是让人捏把汗。平时对小孩沟通不是打就是骂,从来不是对等的和平沟通。等到发现问题,只知道粗暴地打骂孩子。看来游戏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是粗暴的家庭教育和冷漠的家庭关系。
实际上,在企业的倡导、国家出台游戏分类标准的严格要求下,目前大部分的游戏都已经设置了青少年游戏防沉迷系统,限时、限玩、限充,不仅要实名认证,还有联网的人脸识别。甚至细致到为了防止老年人被忽悠,还专门设置了声音提醒……
而且据伽马公布的《2020中国游戏产业品牌报告》,未成年人游戏过度消费事件中,超6成与监护人信息保护不善有关。像这位张先生一样,亲自给熊孩子刷脸。这样就是再怎么严密的防沉迷系统也无济于事。
有人做过研究发现:通过大数据调研,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的校园归属感可以增加约8%,网络成瘾问题可以降低约7%。”家长要好好的与孩子沟通,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平时给孩子爱与陪伴,这样孩子才不会沉迷于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