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嚷嚷英语滚出高考了
都那会让你变蠢的
过去学好英语是为了认识世界,今天学好英语可不止是为了考试,还为了了解中国。
你有英文名吗?你的英语达到了high level吗?如果都没有,那抱歉,在传说中的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里,你可能都没有资格和某些爱讲英语的5岁小孩说上话。
英语水平可以成为一种阶级差异,这是某些人深以为然的信念。背后的身份焦虑固然非常夸张和可怕,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对外语的重视并非没有道理。突飞猛进的机器翻译技术替代不了会说流利外语的便利,而会外语依旧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比较优势。
其实,像多数中国人这种单语言使用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占多数。全球有大概60%到75%的人都能说至少两种语言,但中国的双语者比例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尽管不少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并不差,但学英语对多数人而言,还是为了考试得分。他们很少会意识到,学不好外语的真正损失不是考分不高,而是这世界上还有很多精彩且有价值的东西,自己将永远错过。
想变聪明?学外语吧!
不少人对学外语有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并不擅长做这个。但其实不用担心自己不够聪明就学不好外语,因为恰恰可能是你没学好外语所以才不那么聪明。这句话其实首先是指字面意义上,学不好外语在智力和认知功能各方面都可能弱于别人。
早先人们一直以为多语言的记忆和切换会给大脑造成冲突和负担,使得双语者在认知功能各方面都会逊于常人。但麦吉尔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在1962年就推翻了这种成见,她们对蒙特利尔人进行的实验证明,双语者在语言能力测试和非语言能力测试中其实都有着远优于单语者的表现。
即使后来也不乏对这类研究的质疑,但在控制了家庭、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后,许多学者还是不得不承认双语使用的优势。双语者不仅确实在能力测试上表现更好,而且交流中压制一种语言的需求恰恰赋予了他们更好的注意力,变得更擅长多任务处理和工作切换,以及应付生活中的意外冲突。
双语的使用确实能提高人们的记忆功能、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变化之显著以致于科学家们仅仅通过扫描大脑,就能够区分出一个人会不会说第二语言。
只会西班牙语的人与同时会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人,可以通过对大脑的扫描区分出来 / Christopher Cheng & Aileen Ngai
除了认知上的优势,双语者还有更高的同理心,也就是能对他人的处境有更强的理解和同情。因为双语切换的经验能弱化自我中心思维,使人更好地代入到其他情境中去。甚至在对他人观念的理解上,双语者也会有着更优秀的表现。他们不仅有能力和更多的人对话,而且在与更多人的社交中也表现得更好。
这样的结论还不限于成年人。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小孩,生活在多语言环境内也有好处。许多实验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在7个月大时就能有比其他孩子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16个月大时还能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发展得更好更快。甚至这种提高并不要求生活环境里的各语言比例是均匀的,而只需要生活中有明显的非母语出现。
如果你已经开始懊悔没让孩子从小听英语,自己也错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现在再努力去学也来得及。神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双语的使用不仅对人类认知功能的提高是全方位的,而且对认知功能还有保护与保留功能。学好外语不仅能让人在遭遇中风后更快地恢复过来,还能延缓人类在老年时不得不面对的认知功能衰退,更不容易遭遇记忆力衰退和老年痴呆症。
虽然不知道X教授会几种语言,但他那个世界上最危险、最厉害的大脑也遇到了衰退问题
靠不住的翻译
学好外语除了在字面意义上能让人不变蠢之外,从能接触开放多元信息的角度来看,也能让人不变蠢。或许有人以为只依赖于翻译也可以做到连接世界文明,就像中国人靠字幕组就能看美剧。但这种侥幸心理实在过于乐观。
中国字幕组文化虽然相当繁荣,但志愿者们翻译过的影视作品肯定远远少于国外实际出产的数量。此外还有质量问题,有研究者以《复仇者联盟》的官方翻译和字幕组翻译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后者虽然更为灵活自由,但水平有限、文化差异和注释习惯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依旧漏掉了相当多的台词内涵,给观众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在《神探夏洛克》中,照搬过去将Scotland Yard直译成“苏格兰场”而不是意译为“伦敦警察厅”,给多数并不了解原著的观众带来理解困难,是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
如果说字幕组的翻译错误无伤大雅,书籍面临的翻译问题就真的相当严重了。与自发性强、门槛低的字幕组不一样,书籍翻译不仅对译者的英语与知识水平、时间与精力投入要求很高,而且盈利的压力使得译者在一开始时就很难选择那些价值高但读者少的作品,而不得不转向水分大的畅销书。这就让书籍这种优质产品的翻译先天少于用于娱乐消遣的视频翻译。
而要了解中文书籍的整体翻译情况,收录了不同语言图书翻译信息的世界书籍翻译数据库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很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市场庞大,在数据库的“被译成语言排名”中,中文只排名第十三位,远逊于翻译量几倍于它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甚至还少于使用人数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的波兰语、丹麦语、捷克语等。
而在体现着一个文化共同体的世界影响力的“译出语言排名”上,中文更是排到了第十六位,甚至还位居挪威语之后。这也就是说,能通过翻译手段被中国十三亿人直接阅读到的优质知识数量,比起中文庞大的使用群体,是不成比例的小。而一个只会中文的人,即使有着很棒的想法和能力,比起说英语的人,要想被发掘并认可也要难得多。
MIT媒体实验室曾用这些数据进行过全球语言网络的分析,其中很明显能看出,中文文化共同体的影响力和交流便利程度其实比预计的也要低很多。如果用代表网络节点重要性的特征向量中心性来衡量的话,中文就直接排到第二十位,位居匈牙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之后。
在全球语言网络中,中文(ZHO)只是其中一个并不太关键的节点,重要性排名第二十 / MIT Media Lab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中国人多钱多,中文也贵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但很抱歉,它在世界文明中事实上仍是一个小语种。用某公众号的话来说,位于边缘位置的中文,造就了十三亿人的信息孤岛。不学好外语,你是真的走不出去的。
中文对学术贡献基本为零
互联网上有着多达7.6亿的中文网民,这个数量仅次于9.5亿的英语使用者,还远远超过排名第三的、只有2.9亿使用者的西班牙语网民。但如果考虑到互联网资讯数量,不仅占比达到51.7%的英语信息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而且紧随其后的也是俄语和日语信息——哪怕分别只有6.5%和5.6%。
中文在这里显得相当可怜,一下子落到了第九位,只占整个互联网信息总量的2%,甚至还逊于2.5%的葡萄牙语、2.4%的意大利语。看起来,说中文的人更喜欢浏览网络上的资讯,但对创作新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除了数量,信息的质量也很关键。除了全球书籍翻译数据能够反映出中文书籍质量不高,并不太受外人待见外,学术文献信息也能证明这个问题。浙江财经大学的刘维树就利用了三大国际权威数据库的文献数据来分析过全球学术交流语言的演变。
刘维树发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过去一百多年来发表的优质论文里有接近93%是用英文写的,而用其他语言写成的论文在2015年甚至不足3%。其实在二战前,德语和法语还是重要的学术交流语言,但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强大的英语已经在学术交流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即使在人文艺术领域内英文的统治力稍稍要弱些,也依旧有着总量的70%以上。
要是做学术,首选语言还得是英语 / 刘维树·科学网博客
至于中文,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虽然能排上第三,但只有0.59%的份额;在人文艺术领域能排上第八,占比也只有可怜的0.56%;最惨的还是社会科学,前十的排名里根本就没有中文的影子,而那第十名可是只有0.06%的斯洛文尼亚语。
因为中文信息圈的质量本身不受认可,其中的少数优质作品难以被外界所知晓,国内各大名校都鼓励老师学生将文章写成英文发在世界级的学术期刊上,而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也更愿意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英文展示给学界的同行,就像刘维树的这个研究一样。
信息时代里的全面溃败
而即使你并不在意学术论文这种高质量的人类智慧结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中文资讯质量也是相当堪忧。比如,微博、朋友圈里泛滥的各种营销号其实都是以搬运国外社交网络上的内容为生。
他们不用在意质量和价值,哪怕再肤浅无知,哪怕会误译出“甜美的空气”和“五层口罩”,只要能煽动起你的情绪、收获阅读量就足够了。因为,他们是要卖广告啊!理性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关注并不能变现。所以营销号才会咋咋呼呼,投喂搞笑煽情内容、鸡血阴谋论,不断清洗、重塑自己的粉丝群。你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就是他们不断攀升的身价。
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曝光过微博大号的报价 / 21世纪经济报道
营销号其实哪里都有,但同样应该存在的还有权威媒体和辟谣机构,他们可以扮演高质量信息提供者和清道夫角色。很遗憾的是,中文环境里没有这种角色的空间。在代表着媒体水平天花板的调查报道领域,一度闪光的媒体们已经全面衰退。著名的国际调查记者同盟有几十家合作媒体,但其中没有一家是来自中国的。
针对网络谣言问题,欧美出现了PolitiFact、Snope、FactCheck这样的第三方事实核查职业机构。他们由信息专家、媒体从业者和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对热门谣言进行专业可靠的辟谣和核实工作,弱化错误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努力保障着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质量。
但可惜,事实核查机构实际上并没有被移植到中国来。这里有的只是谣言的泛滥与放纵,营销号的刻意歪曲事实,投喂偏见。
Snope就是一家著名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
面对舆论环境里的信息污染,人类其实是毫无抵抗力的,他们本身就会更容易去相信与自己既有观念相符的东西,而去忽略可能会不一致的信息。甚至在长期的单向信息灌输后,让读者看到与原有认知不一样的辟谣信息,不仅不能弱化他的错误观念,反而还会强化其原有偏见,把辟谣当作造谣。
人类的认知缺陷其实很严重,我们在对自己的观念信心百倍前,都需要先反思下自己是如何接触并吸收塑造了这些观念的信息的。要知道,你接触的信息环境,其实在一开始就锚定了你的思维高度。只阅读质量可疑的中文资讯,再努力的独立思考,其实也是事倍功半。
用句现在大家常说的话就是,“过去学好英语是为了了解世界,今天学好英语是为了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
[1]BBC. The amazing benefits of being bilingual.
[2]Bialystok, E., Craik, F. I., & Luk, G. (2012). Bilingualism: consequences for mind and br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6(4), 240-250.
[3]Costa, A., & Sebastián-Gallés, N. (2014). How does the bilingual experience sculpt the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5(5), 336-345.
[4]Dearden, J. (2014).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a growing global phenomenon. British Council.
[5]Fan, S. P., Liberman, Z., Keysar, B., & Kinzler, K. D. (2015). The exposure advantage: Early exposure to a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 promote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7), 1090-1097.
[6]Gil, J. (2008). China’s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1), 3.
[7]Guzmán-Vélez, E., & Tranel, D. (2015). Does bilingualism contribute to cognitive reserve? Cognitive and neural perspectives. Neuropsychology, 29(1), 139.
[8]Hakuta, K., & Diaz, R. M. (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bilingualism and cognitive ability: A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some new longitudinal data. Children’s language, 5, 319-344.
[9]Jean, J. (1998).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bilingualism and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solv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0]Kim, G. H., & Cui, L. Y. Are Fansubs More Trustworthy than Subtitles in China?.
[11]Kovács, ?. M., & Mehler, J. (2009). Cognitive gains in 7-month-old bilingual inf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6), 6556-6560.
[12]Liberman, Z., Woodward, A. L., Keysar, B., & Kinzler, K. D. (2017). Exposure to multiple languages enhance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fancy.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
[13]Liu, W. (2017). The changing role of non‐English paper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Web of Science's three journal citation indexes. Learned Publishing, 30(2), 115-123.
[14]Marian, V., & Shook, A. (2012, September). 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being bilingual. In Cerebrum: the Dana forum on brain science (Vol. 2012). Dana Foundation.
[15]Peal, E., & Lambert, W. E. (1962). The relation 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6(27), 1.
[16]Ronen, S., Gon?alves, B., Hu, K. Z., Vespignani, A., Pinker, S., & Hidalgo, C. A. (2014). Links that speak: The global language network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lobal fa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52), E5616-E5622.
[17]Rubio-Fernández, P., & Glucksberg, S. (2012). Reasoning about other people's beliefs: bilinguals have an advant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8(1), 211.
[18]Web Technology Surveys. Usage Statistics and Market Share of Content Languages for Websites.
[19]World Internet Statistics. Top Ten Internet Languages.
[20]刘周岩.汉语对现代文明的贡献有多大.21、王君超, & 叶雨阳. (2015). 西方媒体的 “事实核查” 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新闻记者, (8), 21-26.
[21]叶雨阳. 给政客和大V“测谎”:谁在做?怎么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精选留言
YL^_^.
480
看了文末第一条评论简直无语 所以那就是固步自封的理由?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人民刚吃饱饭 因为没有阅读外文书籍的习惯 所以就对外语选择不接受不理会 对其嗤之以鼻?那你的名字前为什么还有一个Dr.?!说出来那些话自己都不觉得可笑么!在全球现在的这个大环境下 谁能独善其身?!你不改变不进步 不进入游戏 不懂游戏规则只会被吊打!中国因为语言问题在国际各大组织和事务中吃了多少亏看来你也是不知道的~而且按那位读者所言 中国当年还加入WTO干嘛?现在还搞什么一带一路!亚投行按其之见也是无用的 自己跟自己玩呗!跟世界直接断绝联系算了!居然还有人给他点赞?!想成为世界各大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首先得在游戏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吧 你连最起码的交流手段都不懂 鸡同鸭讲的 你还制定规则呢 人家根本不会带你玩好么!我们是要重视传统 但也不是说眼睛只看向历史 不望向未来!对于那位读者所谓的什么人民刚都吃饱饭我简直无力吐槽 13亿人都刚刚吃饱饭?!能不能不要以偏概全 按那种说法 所有人都按刚吃饱饭那些人的活法生活好了!往小了说 学习新的事物本来就是一个充实内心自我和生活的良好途径 世界这么大 就算没办法亲自去看看 最起码也得知道是啥样吧!人最起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没了?!就像人类积极探索宇宙是一个道理 没几个人真的去过外太空 但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探索了么?!
支吱吱 지원신Alice
338
实际上,我们不缺懂英语的人,我们缺的是既懂汉语又懂英语的人。既懂中国文化又懂西方文化的人。怀念民国大师。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