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聋人学校女教师登上《中国诗词大会》,她把诗词带进日常教学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子秋)"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是陈燕用来形容自己职业的一句诗。33 岁的陈燕是南京聋人学校的老师,8 年前从南大文学院硕士毕业,热爱诗词的她不仅用手语带聋人学生领略了诗词的魅力,还在不久前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一展自己的风采。

△陈燕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从南大文学院毕业,她选择成为聋人学校老师

别人看来,陈燕有不少 " 光环 " 加身——曾是南京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南大青年》编辑部常务主编、校研究生会文体部部长 ……2013 年,陈燕毕业后推掉了重点高中的任教邀请,来到明故宫旁的南京市聋人学校,今年已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八年。

" 上学时候的一些社会实践经历,让我开始注意到听障人群。" 陈燕告诉记者,2012 年底,她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参观交流,特教专业的听障学生用手语交谈的情景让她记忆深刻。后来她参加了很多残联组织的活动,见到了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的风采。

学校的手语社是陈燕第一次接触、学习手语的地方。手语以手写心、表情达意的方式,让陈燕渐渐有了兴趣。

对听障群体的了解和关注、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对手语和诗词的着迷,这些都变成了种子,在陈燕走进南京聋人学校的时候,这些种子被埋进土里,生长、发芽 ……

△陈燕和学生合照

手语交流成难题,诗词作桥拉近距离

刚开始给聋人学校的孩子们上课时,现实和想象的巨大落差给陈燕浇了盆冷水。聋人学校的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因为他们的手语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每个人的手语表达都有不一样的习惯,再加上手语本身就有混同性,一个手势可能有好几个意思,这让陈燕和孩子们沟通起来有些吃力。" 就像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陈燕解释道," 每个学生的手语习惯都不太一样,所以交流起来要磨合很久。"

△陈燕在上课

在和学生们的沟通遇到重重障碍后,陈燕终于找到一座可以走近学生的桥——诗词。陈燕和教研组的同事们开设了一门新的教学内容,他们一起为学生们编写了手语版的诗词读本,琢磨用什么样的手语,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词教学也挺难的。" 陈燕回忆道,因为很多学生在读高中之前,就读于当地的特殊学校,学的是自编教材,最多只知道李白,关于其他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很欠缺,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基本常识都不知道。" 我们对学生做过一个摸底测试,他们最开始的时候古诗词的储备量可能都不到十首。" 陈燕说。

经过不断努力,陈燕成功了,她用手语将学生们引入了诗词的世界。学生们在日记、作文中开始出现了诗词:用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形容微风拂过花树,用 " 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 形容假期未能回家的自己 ……" 诗词是最富有意象和美感、最蕴含深情的,而学生最缺失与最渴求的正是情感、共情、理解、鼓励、慰藉 ……" 陈燕欣慰地说," 所以诗词成了我们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和老师一起读诗散步的日子里,学生们渐渐学会了正常友好的情感表达,平和自然地与人相处,不再苦苦纠结于不同常人的听力缺陷,也不再时时沉溺于无法排解的自卑情绪。" 这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希望看到的,也是进行诗词教学的初心。"

班级学生全部考上本科,参加节目是想给学生树立榜样

陈燕当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在高考时都考上了本科。埋在土里的种子终于在春天发芽、开花,诗词浸润了听障孩子们的心,也开出了成功的花。" 得知高考结果那一刻的自豪和欣慰,就是我选择这份职业的意义吧。" 陈燕的声音轻轻柔柔,向记者讲述着教学中的感动。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的时候,陈燕教过的学生们纷纷在朋友圈为她转发、打 call,陈燕向记者展示了学生们发来的聊天记录—— " 老师,我们南聋的同学都在说你真厉害 "" 陈燕老师好久没见面,刚刚在电视上看到你,能看出你心里有些遗憾,想给你发个奖励(鼓励)话:虽败犹荣!" 陈燕说,这也是她参加节目的目的——想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诗词的魅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陈燕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陈燕从去年八月底开始,就报名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海选,经过一次次的选拔,最终成功拿到了入场券。在 3 月 6 日播出的节目里,陈燕先是从大浪淘沙环节脱颖而出,作为百行团答得最快最准的一位上场进行 pk,又在两两对抗赛、个人追逐赛中胜出,挑战上一期的擂主,最后以微弱的分差惜败。提起比赛的结果,陈燕笑着说," 因为节目的录制时间都是在夜里,对我这个作息非常规律的人来说,能走到第三关已经很不错了,希望以后我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节目,夺得冠军。"(部分文字和图片材料由陈燕提供)

(编辑 王鹏)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