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何同学父母的教育方式,才深刻理解了那句话:
原来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妈。
前几天,一个22岁的男生冲上了热搜。
原来,今年还在上大四的他,竟然在自己家的卧室里采访了苹果公司CEO库克。
在采访中,他不仅能够从容淡定地向库克提问、互动,还可以游刃有余地跟库克讨论“毕业生如何找到热爱的工作”、“如何看待并解决老年人与贫困地区儿童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真是少年可畏!
其实,这位同学就是2019年通过5G视频“出圈”的B站博主何同学。
如果你看过这支火爆全网的7分钟短视频《5G有多快》,你就会知道这份殊荣他实至名归。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不仅一个人完成了拍摄、剪辑、文案,制作的整个流程,而且整个视频的节奏、卡点、内容和思考都把握的非常好,全程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我带着一肚子的好奇,翻看了他所有的视频后却发现:
他可以成功出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他不是靠幸运创作了一支爆款视频,而是每一支视频都是精心制作出来的精品。
他对科技测评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当下电子产品的幽默解说,以及他源源不断输出的新颖观点,都让人无法抗拒地陶醉其中。
如今,他已经在B站拥有近700万粉丝,在微博拥有近1000万粉丝,还被评为2020年度最佳作品奖UP主。
去年6月,他还曾受邀对话雷军,与雷军进行了一次科技界前浪与后浪的面对面交流。
想想跟他同龄的大学生们可能还在投简历、找工作,他却已经站在了行业的顶端,真的是羡慕嫉妒恨。
很多人觉得他是个幸运宠儿。
但海明威的“冰川理论”告诉我们: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横空出世。
看过何同学的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所有的成功,都自有因果。
尊重孩子的兴趣
才能释放孩子的潜力
CCTV4曾经报道过何同学的家庭生活,他经常划着滑板举着单反平衡器到处走走拍拍。
他的父母不但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改造自己的房间,也非常支持他学习制作数码视频。
他第一次接触电子产品是11岁时爸爸买给他的ipad,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特别喜欢研究刷机、越狱,甚至还会自己修手机、换屏幕。
不得不说,何同学真的有一对令人羡慕的父母。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整天拿着相机乱拍,就是不务正业,更别说拿着真金白银去给孩子买设备,允许孩子各种拆装捣鼓。
记得何同学曾在微博向妈妈表白:
“B站年报出了,看完有点想哭。
不是因为这一年我涨了多少粉,而是我认识这个把我视频看了545次的人,她是我妈。”
皮亚杰说: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
何同学从11岁爱上数码到成为数码解说的顶流,不只是他10年来坚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父母对他兴趣的尊重和支持。
还记得《哪吒》的导演杨宇吗?
他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但因为家境普通,他选择了就业前景更好的医学专业。
但当他偶然接触到Maya软件后,他又重新点燃了自己绘画的热情,决定放弃学医,转行动画。
他的父母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充分尊重他的选择,即使家境普通,也依然花大价钱为他配备了高级装备的电脑。
在他潜心创造的三年里,母亲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帮他挡住啃老的闲言碎语,给他无限的创作空间,终于让他创作出了红透半边天的《哪吒》,让中国动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何同学和杨宇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尊重和支持。
让孩子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孩子才能爆发无限潜力。
就像William Stixrud博士所说得那样:
一个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够主导生活并获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时,才可真正产生“自主性”。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才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全身心投入,并且越投入越热爱,越热爱越投入,直到经过“一万小时定律”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
言传身教
才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基石
著名诗人多萝西·劳·诺尔蒂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概;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对待,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被关心和体谅,他们将学会尊重。
何同学对数码的热爱开始于一台iPad,却受益于父亲的影响。
他的父亲是80年代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也曾用自己的方式存留下自己弥足珍贵的青春时光。
比如书信、传呼机、大哥大,还有从儿子出生就坚持拍摄的DV录像带……
是父亲对于通信,以及数码的热爱感染了何同学;
是父亲记录生活的态度,影响着何同学长大后也拿起相机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
是父亲几十年不变的坚持,让何同学像父亲一样坚守自己的热爱。
事实证明: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曾经有段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一位妈妈一手拿着书读着,一手抱着孩子,而孩子也像妈妈一样,捧着一本绘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有位父母忍不住上前询问:
“你是怎么劝说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呢?”
这位妈妈的回答,让车厢里的很多父母都沉默了:
“孩子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是啊,孩子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
我们说破嘴皮子的“大道理”,很可能被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但我们的实际行动却能让孩子看在眼里,走在心里,并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弃笔从戎”的清华学霸,让病毒闻风丧胆的陈薇院士一生都在为科研而战。
而她的儿子麻恩浩也像极了她的一腔赤胆,成为唯一一个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援非的中国志愿者。
你看,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做给他看。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永远是成就孩子最大的贵人。
不管做什么
都要让孩子学会坚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说:
在我们做的所有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一个特质能够很好的预测成功,它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貌,不是健壮的身体,也不是智商,而是坚毅。
而坚毅=热情+坚持,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何同学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对数码视频发自肺腑的热爱,更是他一直以来的不懈坚持。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做视频,他成了标准的“宅男”。
无心考虑穿搭,就买6条一模一样的裤子。
因为一直要剪片子,怕打扰邻居,就常年带着耳机,结果不小心得了中耳炎。
为了做一支满意的视频,他甚至要花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不停地试听,不停地切换,包括打电话一一询问实验对象的体验。
如果他在任何一个环节懈怠一些、马虎一些,或者知难而退一次,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他。
《真心英雄》里有这样一段歌词: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成功。
同样的道理,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定要教会他们坚持。
不管是学习、兴趣,还是某个专业;
一旦下定决心,坚持才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钥匙。
邓亚萍的儿子林瀚铭9岁时,有一次练习侧身长发球,足足练了两个小时都没有练好。
不管儿子怎么发脾气哭闹,邓亚萍都丝毫没有妥协,她压着自己的性子,一遍又一遍地给儿子指导窍门,逼着儿子又足足练了两个半小时的定点发球。
结果,第二天儿子刚好有比赛,以前每一局都会发两三个自杀球的儿子,这次一个自杀球也没发,轻松地赢了对手。
其实,每个孩子的人生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不懈,困难就一定能够克服。
还记得去年11月,邓亚萍在微博激动地发文:
儿子第一次拿了单打冠军,怎么比我拿了冠军还高兴?
正是邓亚萍长久以来对儿子的狠心,才成就了今天的林瀚铭。
坚持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结果一定是意想不到的。
都说,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是“我本可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是“我做到了”。
所以,学会坚持的孩子,离梦想最近。
因为“一万小时的定律”告诉我们:
只有让孩子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孟非曾在节目中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个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超过我们的父母的。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的良苦用心。
尊重孩子的兴趣,才能激发孩子的潜力;
成为孩子的榜样,才能“润物细无声”;
教孩子学会坚持,才能帮孩子实现梦想。
孩子的未来,就藏在父母的深谋远虑里。
把好这三道关,我们的孩子才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