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城,互相成就。
大学是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高教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发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座城市只有耀眼的GDP,却没有配套的优秀教育资源,那么这座城市只能是,富而不贵。
积极筹办新大学,已成为一座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新大学,层出不穷
200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校数1041所,而截至2020年6月,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已经突破3000所大关,二十年间,高校数量翻了近三倍。
而现在,一批正在积极筹建中的新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扎根。
为了引进海外教育经验,2003年,教育部发布文件允许开办中外合办大学。结合本土与国际名校打造的中外合办大学,备受地方青睐。大批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高校,也相继落户。
经济发达但高教资源短缺的广东省更是牟足了劲要引进好大学,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动作频频。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约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其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
2020年8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公开招标,招标信息明确了学校的总体建设要求,将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成为超前的国际一流水平大学校园。
这些学校无不拥有着令普通高校难以企及的高起点,并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度,堪称中国高校中的“超新星”。
据悉,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已于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次年,该校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成为入选该计划的最年轻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科同时被列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合作办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首批硕士研究生也已于2019年正式毕业。
这些新建高校,投资力度大、办学起点高,没有历史包袱,未来,他们将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谁,在积极筹建新大学?
办好一所大学,资金是基础。
这些筹建中的大学,不少高校的资金投入都达到了百亿级别。
2020年3月公布的《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中,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建设项目赫然在列,估算投资307亿元,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东方理工大学,一所理工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在紧锣密鼓地积极筹办中,由宁波镇海中学85届校友虞仁荣先生捐资投入,金额高达200多亿。
近年来,各地新建大学的消息层出不穷,但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等地,特别是广东,几乎集中了近半数新建高水平大学。
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32年全国居首,坐拥独一无二的绝佳区位优势,全省却只有5所“双一流”大学,在深圳大学之前,深圳的高等教育几乎为“零”。
同为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在高教资源上却并不能与北京、上海比肩,论“双一流”高校数量,广东甚至比不过江苏、四川和陕西。
不缺钱只缺好大学的广东省,在争建好大学的赛道上,一路狂奔。“十三五”期间,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就超过650亿元。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表示,未来10年,深圳将投入巨资、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市。
▎高教发展,我们需要更多新大学
要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需要大批新大学。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比前年增加了169万人,而2019年的本科院校数量只比2018年增加了20所。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发展的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事业。教育扩招的背后,是绝大多数高校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吉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在校生规模都超过了7万人,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大学。
学生越来越多,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却远远没有跟上,不少高校师生比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1:14,毕业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已成为限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隐患。
还有一些高校,则面临着硬件上的办学压力。高校持续扩招和用地不足导致的生均宿舍面积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北京大学前校长林建华曾提到,燕园承载的师生规模、建筑、宿舍楼等,都超标40%。
新兴大学的出现,或将为这些高校分走一部分压力,使其在高等教育办学上有更大发展的空间来提升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中国高校教育分布并不均衡。各地纷纷筹建新大学,从一定程度上说,相当于是对高校资源的二次分配。
而这些新大学,投资力度大、办学起点高,且没有历史包袱,或许能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涂抹出更多色彩,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一所大学要想发挥出足够的作用,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积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
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