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校的教学工作回到正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然而对于2021届毕业生来说,疫情的“后劲”比人们想象的更大,其中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实习。《法治日报》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无法实习或者只能“挂名实习”的尴尬境地。
实习,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获取、掌握生产现场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为求职加分的重要方式。实习如此重要,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少大学生面临实习难,这个问题须引起重视。
这里所说的实习难,既表现在有的高校暂时取消了实习安排,也表现在部分单位因为疫情不接受实习生。即便有“云实习”等线上机会,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据悉,有些大学生倒是完成了实习,但大多都是家里有关系,也就是说家庭有人脉、有背景的大学生才可能解决实习难。
那么,绝大多数家里没有关系的大学生,谁来破解他们的实习难?笔者以为,这需要各所高校、各类单位、大学生和有关部门,在当前防疫管理规则下尽最大努力去解决。只有确保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实习不欠缺、有实效,才能为他们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并为相关各方带来共赢。
首先,确保所有该实习的大学生都有实习机会。这应该是高校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即使没有条件安排线下实习机会,也要确保大学生都有线上实习机会。北京、湖北、广东等地众多高校通过“空中双选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希望类似做法全国推广,覆盖所有实习生。
某些高校暂时取消实习安排的做法不可取,有因噎废食之嫌。因为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较好,连续多日无本土确诊病例,各行各业在积极防疫的同时,基本上都已经恢复了正常状态。高校大学生实习工作也应该适应新常态,及时做出合规合理的安排,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
教育部的要求是,学生春季返校后,原则上不组织大规模集中性的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和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这释放出两种信号,一是在校内或者居家参与的线上实习活动是可行的;二是校外实习只要不大规范集中组织也是可行的。希望暂停实习的高校,能读懂教育部的要求。
其次,尽最大努力增加线下实习机会提升实习效果。虽然线上实习多少有些效果,但无法与亲身参与、操作的线下实习相比。有人形象地指出,线上实习犹如“黑板上开汽车”“隔着屏幕学实操”。对大学生来说,线下“真刀真枪”的练习、摸索、试错和手把手传承,更有效果。
而为大学生创造线下实习机会,关键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从某种意义来说,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是企事业单位的一种社会责任。而且,提供实习机会对单位来说,既能从中发现可用的人才,也能暂时解决单位人力不足的问题,还能适当增强单位的活力——这些优点不能忽视。
另外,大学生及其家庭也要主动寻找线下实习机会。高校在大学生实习期间,在创造实习机会、解决学生生活之忧等方面,希望多些体谅,能有更多作为。高校在提出实习分要求、发放毕业证方面,就实习而言不能给学生太大压力。招聘单位,对疫情下毕业生实习要求不能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