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自古时起,便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即使发展到今天,“如何教育孩子”在中国依然是一个热门话题。
网络上不乏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视频,一个个家长在教孩子写作业时嘶声力竭,换来了小朋友的哭腔,却依然没能将知识塞进孩子的脑子。甚至有新闻报道,有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气到心肌梗塞,进了医院做了心脏支架。
中国如今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急催的,家长似乎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不是一点就透的“神童”,教育中似乎都充斥着“声嘶力竭”的怒吼。而同样作为教育强国的德国没有这样扯着嗓子的叫骂,却悄悄的培养出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不同的幼儿教育
在德国,幼儿园不是用来学习硬性知识的,而是用来感受、认识世界的。
德国的幼儿园不会教授孩子们关于识字、算数等知识,更不会强迫孩子学习外语。这里的孩子不管年龄,都会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孩子在小小年龄就会接触到不同年龄的朋友。
年龄小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与同龄人交流,也会学习到如何融入更加复杂的集体。而年龄大的孩子则会学习到如何照顾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体会到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的技能往往是从更大的孩子那里学来的,比起老师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学习到的知识令小朋友更加印象深刻。
孩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德国这样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孩子原本的童真,少了成年人过度的干涉,孩子们在玩耍中成长,这样的他们往往极富创造力,他们脑子里的想法也许稀奇古怪,甚至无比荒谬。
也许这些“荒诞”想法终有一天会被成长的尘埃深埋,但这些想法就像一粒粒种子,未来的某一天,它破土而出,扎根在现实的土地上,结出创新的果实。
在中国,孩子们早早就被提上了攀比的舞台,这家的孩子认识多少字,那家孩子会讲几句英语,家长们乐此不疲的攀比之下隐藏着的是这一代人对于孩子的焦虑。
中国人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这个小小的生命诞下开始,人生就仿佛开启了赛跑模式。
中国家长挑选幼儿园,除了一些老师好不好,饭菜香不香之类的基础要求外,最看重的便是这个幼儿园能够教给孩子多少东西。
孩子小小年龄就要在幼儿园中学习识字、古诗、英语,有一些孩子在课余还要学习画画、乐器、唱歌、舞蹈等等兴趣班。
曾经一家幼儿园的汇报演出中,一群稚气未脱的小朋友在台上流利地背出了初中课文《木兰诗》,赢得家长阵阵掌声。
不可否认,年幼的孩子都是富有天赋的。他们天马行空,脑子里用着无穷有趣的想法,身体里有着使不完的动力,但是,过早的消耗这些天赋会让孩子们小小年龄就背上过重负担,想要展翅翱翔却早早地被压断了翅膀。
中国教育界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勒令幼儿园禁止教授孩子们小学的知识,还孩子们自由成长的一片净土。
注重基础实践
德国是一个及其重视基础实践教育的国家。
在他们的幼儿园中,实践教育是及其重要的一环。孩子们常常上午上课,下午就会去各个城市基础设施学习一些生活中的基础知识。
他们会去消防局学习如何在火场中自救、如何扑灭较小的火苗,会去菜市场学习如何买菜、认识一些常见的瓜果蔬菜,会去警察局教育孩子们如何在危险中自救、如何正确报警。
这些知识,中国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会接触到,但是,却很少有教育机构带领孩子去进行近距离的实践学习。
这些知识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就如同其他的纸面上的知识一样,知识干巴巴的语句、冷冰冰的文字,却没有将这些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德国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慢慢的培养起了自己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制作操作的能力,更培养了孩子交流能力与思考能力。
反观中国的孩子,这样需要操作实践的知识竟也是通过视频、书本进行学习,靠着死记硬背进行记忆,这不但没有磨炼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反而磨掉了孩子们的灵气。
在德国的幼儿园中更是有一类幼儿园:“森林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完全在开放的空间中,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这个“森林幼儿园”中没有玩具,一切都靠孩子们自己动手发明,幼儿园中没有传统的教室、没有桌子板凳,孩子们可以随性在树上爬上爬下、甚至可以捡树枝生火。
而森林幼儿园的老师们并不会过度的干涉孩子们的探索,更多的时候,他们只会站在一边安静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样完全露天的幼儿园是没有封闭的空间的,即使是下雨下雪,孩子们也可以在户外自由活动,感受自然。
清晰的分层教育
德国有着明确的教育分级,孩子们在年幼时就会被分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进行学习。
德国的孩子在六岁时会进入小学学习,就读四年后,这些小朋友就会迎来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分级考试。
老师会给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按1-6打分,拿到1分的孩子就被认定为有较高的学习天赋,会被分配到以升学为目标的文理中学。
被分配到这里孩子会在中学就读7年,结束学业后就相当于国内高中毕业的文凭,这时学生便可以选择走上社会工作,或者继续深造。
而在小学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会被分配到实验中学进行五年的学习,这个中学类比国内就是高职的水平,这里的学生虽然没有文理中学的学生有学习天赋,但依然有学习的劲头,一些学生在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转入文理中学。
而在小学阶段考试只能拿到5、6分的孩子会被分配到职业院校进行五年的学习,类比国内的学校就是中专的程度。
这里的学生绝大部分不会再继续深造,而是会选择在结束学业后就走上社会,成为德国的蓝领阶层。当然,作为发达国家的德国,蓝领也有着极高的薪资待遇。
所以大部分父母并不会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被分到不好的学校而焦虑,更不会为了让孩子分到文理中学去贿赂学校甚至去大吵大闹,绝大部分家长早早便接受了孩子不是读书这块料的事实,并安心的支持孩子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德国的教育体制早早的将孩子分为了三六九等,将适合学习研究的孩子捧上更高的学习殿堂,为不适合学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高等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人都更加地适合研究,他们早早的就将这部分孩子选拔出来精心培养,最后高等人才就必定是自律的、有创造性的人才。
小结:
从诺贝尔奖的数量上来看,不可否认,德国的教育体制是成功的,但这种体制并不适合中国。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建立在自己发达的经济与社会保障上的,即使是一个掌握一门技术的工人,只要勤恳工作,也可以在一个月内挣到2000-5000欧元,而一个中国工人却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
在中国,人们挤破头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因为越高的学历就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而在德国,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小人物也可以拿到更高的薪资。
德国的教育中没有嘶声力竭,因为他们不需要为教育资源争破头脑,而国内对于教育的嘶吼说到底是为了孩子更美好的明天。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