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造就无数个第一!这所顶尖高校诚意引才

北京理工大学,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一所“地信天”融合、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从延安的烽火中走出,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素来有着“红色国防工程师摇篮”的美誉,为我国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培养了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多年以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斩获各项荣誉不计其数的黄先祥院士在回忆起自己的母校时,依旧感慨万千——

“我是北京理工大学毕业,1960年入校,1965年毕业,大学中很朴素的概念就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立志为国防教育和国防科技事业想献身这种精神,当时是这么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报恩的朴素的感情。”

图丨北京理工大学

奉献报国、务实低调,朴素的精神品格,始终伴随着黄先祥院士的科研生涯,他不仅创建了我军“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学科,还攻克了导弹发射及运用技术领域多项关键性工程技术难题,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荣立多项一等功。

如黄先祥院士一样的北理工人还有很多:我国“预警机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我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中国枪王”朵英贤院士、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崔国良院士……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简短隽永的八字校训和历史悠久的红色基因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理工人,以探索客观真理作为己任,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为理想,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队伍前列。

走出北理工特色育人路

2019年3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倡议和发起的“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正式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重聚在这片意义非凡的土地上,赓续“延安根、延河魂”,共同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八十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传统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融合协同的“创新发展路”,铸就了“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和文化内核,谱写了党创办和领导理工科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图丨北京理工大学

为强化育人成效,北京理工大学启动了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的北理工书院制管理模式,成立精工、睿信、求是、特立等九大书院,专门聘请了院士、国内知名专家作为书院院长和责任教授,让学生与大师为伍,以“师范”引导学生成才。

“十三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55门课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理工类本科生源均值排名居“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第11位,研究生获学会优秀学位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二,并获批教育部首批拔尖计划2.0建设基地。

在国内外各项顶尖的大学生赛事中,人们经常可以一睹北理学子的风采:

北京理工大学航模队夺得2018年英国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载重飞行冠军

机器人队斩获ICRA2019RoboMaster人工智能国际挑战赛总冠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丨北理工“飞鹰”队代表中国在2020年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中成功卫冕

北理工“飞鹰”队代表中国在2020年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中再次斩获冠军,实现以“飞鹰队”“机器人队”“航模队”为代表的学生双创团队在国际双创赛场连续四年夺魁;

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北京理工大学更是在近3年两次夺得全国总冠军

一流学科生态体系日趋完善

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果背后,是底蕴雄厚的学科实力。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再次获评A+,已经连续20年蝉联中国高校第一,是我国在兵器科学领域当之无愧的“王牌高校”。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还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8个学科获评A类,3个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5个主干学科完成国际评估,高峰、高原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北京理工大学重点建设“5+3”个学科群,形成“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文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整体建设布局,近年来推动学校各学科快速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北理工整体学科布局持续优化,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独特学科发展路径。

在世界范围内,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建设成绩同样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和赞誉。

在US News公布的2021年世界学科排名中,北京理工大学共有电气与电子工程等7个学科的学科实力进入世界前100位。

在QS公布的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理工大学同样有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200。

卓越人才荟萃,科技创新立功

在北京理工大学,有着一支由27名两院院士、120余名学术领军人才、17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汇集了一大批能够攻坚克难、致力于突破“卡脖子”问题的高水平研究学者。

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下,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也在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新增选两院院士5名,“四青”人才数增长7.6倍,高层次人才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达13%。

科研平台方面,北京理工大学已拥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

还获批建设了“多模态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等一大批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启动建设了分子能源实验中心等13个公共实验平台,打造了电子政务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前沿交叉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争端预防和解决研究院等一批“人文+”战略平台高水平智库

高层次人才和顶尖科研平台相辅相成,使得北京理工大学有着绝对一流的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获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

同样是这一年,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能力跃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无人智能系统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聚焦具有颠覆性、探索性的前沿方向,凝练高能量物质、跨域变体飞行理论等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重大基础研究,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瞄准新兴技术领域,在医工融合、先进材料、空间载荷等领域催生新兴研究方向,在计算物理凝聚态理论激光制造等方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获得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9年,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20年,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实现了国家一等奖三年“不断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丨由北京理工大学项昌乐院士主持完成的“大功率高速机电复合传动技术与装置”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常年在国家核心关键领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让北理工人已经习惯了日复一日的低调自持,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与心血,大多只能以“某项目”、“某型号”的代称存在。即使如此,也丝毫不能掩盖住北京理工大学和一代代北理工人的卓越贡献:

在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中,北京理工大学参与研制的10个空中方队26个地面方队装备在天安门光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国家历次阅兵中,北京理工大学参与装备研制的数量与深度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八十年,造就无数个第一

1958年9月8日下午两点,河北省宣化靶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望向了发射台。

随着操作员按下电钮,火箭点火、起飞,伴随着巨响,拖着数米长的火舌,带着红亮的尾光,如同东方巨龙腾飞而起直冲云霄!

由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师生研制的我国第一枚二级固体探空火箭——“东方-1号”成功发射!

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听到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出的轰然巨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丨“东方-1”号探空火箭发射瞬间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造就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除了第一枚二级固体探空火箭外,还有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等等。

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北京理工大学更是代表了国家水平!

1940年诞生于延安,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始终是我国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丨北京理工大学

她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首批向联合国备案的中国14所著名大学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顶尖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确立的14所副部级院校之一。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再次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80余载岁月如歌,北京理工大学在沉淀下了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办学底蕴的同时,依旧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学校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向前迈进。

重任在肩、使命昭昭。80年薪火相续,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学校发展也在迈上新台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理工大学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打造了更广阔的舞台,热忱欢迎与期待大家的加盟,共同谱写更加华美的乐章!

北京理工大学诚邀全球优秀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构建并实施了与国际接轨、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预聘-长聘-专聘”聘任体系,现面向全球选聘具有高学术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

//岗位类别

专聘岗位包括杰出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

学术造诣高深,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重要学术成就,具有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的学术领军人才。

长聘岗位:包括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

创新发展潜力大,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带头人。

预聘岗位:包括准聘教授、预聘副教授、预聘助理教授

获得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具备较好的学术背景及发展潜力,已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原则上,准聘教授年龄不超过38周岁,预聘副教授年龄不超过35周岁,预聘助理教授年龄不超过32周岁。

博士后研究人员

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获博士学位3年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待遇保障

1.按照相应岗位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结合教学研究工作实际,在实验办公条件、团队配备、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2.学校秉持一流学术标准甄选人才,同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建立长效增长机制;

3.按照相应岗位提供住房补贴、协助解决过渡性公寓;

4.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为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