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这是1982年,邓小平在关于同意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请示报告上做出的批示。
1983年1月19日,钱伟长到任,三天后和全校师生见面。他精神矍铄,冒着严寒深入各系、基础部、分校、图书馆等进行调研,边看边向身边人询问,遇见小问题便提意见,安排人抓紧时间解决,大毛病则记在脑子里。
也正从那时起,钱伟长守了一份事业近30年:当校长、育英才。
钱伟长
▶一位老校长的教育经
1983—2010年,钱伟长先后担任过上海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长或校董事会董事长等职务。他作为教育家的形象日渐鲜明:是革新育人理念的先行者,有着紧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派作风。
初到上海工业大学时,他了解完第一手材料,就以教育家独有的眼光和魄力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右一)在上海工业大学电机系实验室检查工作
他主张举办高级进修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展现新面貌。他还强调学生的知识面要宽一些,胆子大一些。学校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改革,爱护青年人,把学生培养成有朝气、有正气、有责任感、有本领,为祖国四化服务的有用人才……
钱伟长在《八十自述》里写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他还说,自己是反对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等模式的,“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
1983年,钱伟长(左一)在精切实验室检查工作
此外,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钱伟长增设了许多新科系,使学校整体发展显现出蓬勃生机,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91年6月,他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2年,他率先提出并实行学分制,不久后风行全国。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任校长。他计划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
在上海大学,他任职时间长达16年,主张“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产学研合作等。他提出“拆除四堵墙”的口号,即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壁垒。
在这种超前教育意识的指挥下,1996年,上海大学已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7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2002年6月,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左)出席毕业典礼,并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
早年老先生在世时,上海大学里常见到他的身影。他的银发总是梳理的纹丝不乱,要看见步履匆匆赶往教师的学生,就会兴奋地对身边人点头,称“很好!”一旦看不到人,立马显得不自在,询问:“人都到哪里去了?”当得知正常放假,才继续散步。
闲暇时,钱老喜欢和年轻一代聊天。有一次,他从全国形势讲到上海大学的“211”建设,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历史讲到研究生怎么做学问,足足讲了40多分钟。
为人没架子、科学研究做得一流,钱伟长成了身边学生和工作人员口中“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老校长”。
2007年6月12日,钱伟长先生95华诞纪念合影(前排左6为钱伟长)
2011年,在钱伟长诞辰99周年之际,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宣告成立。它的前身是钱伟长在1997年倡导成立的基础教学强化班,2007年升格为自强学院;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如今,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首批17个试点学院之一,设有理科试验班(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联合上海大学其他院系所,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
▶物理考5分,逆袭成清华教授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钱伟长是行家,比当校长的经验还要丰富。“1946年,钱先生回国后在清华讲的第一节课是《近代力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回忆到,“钱先生讲课很生动,我当时已经上四年级,可以说钱伟长先生是我力学的启蒙老师。”
从一名学子到站上讲台授课,钱伟长与清华大学结下颇深的渊源。
钱伟长高中时期留影
1931年,钱伟长以突出的文史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当时,他中文、历史成绩均为100分,物理成绩5分,化学、数学成绩总共20分。但就是这个“偏科生”,入学不到一周便申请转去物理系。
1931年钱伟长大学时期留影
“高中毕业后,我的兴趣全在文史国学方面,一心想报考名教授众多的清华大学文学院。可是,开学后的第三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热血奔涌,我下定决心‘弃文学理’,改学物理。我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中国人自己先进的武器,赶走凶残的侵略者。”钱伟长曾在书中郑重地写道。
1940年夏,钱伟长赴加拿大留学前于上海留影(下排右一为钱伟长 右二为钱穆)
之后他克服种种困难,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赴加拿大深造学习应用数学、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任职。在此期间,钱伟长与恩师辛吉教授合作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一世界性难题、与爱因斯坦等知名科学家合著论文集。
1942年10月,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典礼后留影
声名大噪后,他选择归国效力。1946年,他借着探亲的名义悄然回国,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负责讲授工学院全部班级的力学课。
由于刚从国外回来,钱伟长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非常先进,讲授内容对学生有很大启发。并且凡是他的学生,他都乐于指导论文、推荐期刊杂志发表,但绝不署名。他还教导学生以后做了导师,要认真对待每一篇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年轻人,应该多发现他们的优势。
在他的积极影响下,清华大学走出一批能堪大任的人才,比如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郑哲敏、兰州大学力学系创办人叶开沅……
▶让祖国科学大业“燥”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历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还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随着任职道路渐宽,他肩上的担子也越发重了起来,既要承担科研任务,又要践行社会职务的责任。1952年,钱伟长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1954年,他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两年后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54年至1958年,他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期间,当听闻钱学森即将回国,钱伟长十分兴奋,紧接着还迎来了与其共事的机会。
1956年钱伟长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留影
1956年,国家为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社会建设服务,开始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那时候,钱伟长科研、教育、管理两手抓已经有一段时间,对国际局势了解,对国内大环境也有清晰的认知,与钱学森、张稼夫等组成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参加编制工作。
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引领下,57项重大科学任务、616个中心问题被确定,使“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不仅有了一个发展纲领,而且以保障这一发展纲领的实施为依据,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技术体制,并由此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钱伟长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时与钱学森等人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兼任副所长。他们针对力学学科发展提出:“到1962年应培养出力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1670人,副博士445人;到1967年,要培养出力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500人,副博士1258人。只有如期和无折扣地实现这个目标,才能迅速改变我国力学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在力学各个领域展开工作,对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于是,“12年规划”中多了一项力学学科规划的紧急措施,那就是号召中国科学院与高等教育部合作举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为国家大力培养、紧急输送力学专业人才。
1984年11月,钱伟长(台上讲话者)在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讲话
研究班在清华大学正式开班,经钱学森、钱伟长筹办,是新中国大规模培养力学人才的试验和创举。1957年,研究班首届招生127名,1958年第二届招生64名,1959年第三届招生134名。
钱伟长作为授课教师,负责讲授应用数学课程。那是国内首次开设的课程,由他亲自设计、自编讲义,讲授内容与传统的数学课大有不同。
据学员沈季敏回忆:“钱伟长教授讲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推导出整个黑板数学公式,清晨每次从清华园冒寒来授课。一开始讲应用数学就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是一个崭新的应用数学体系。”
力学家、力学教育家嵇醒也深有体会。他是钱伟长为首任班主任的、首届工程力学研究班的成员,谈起那段日子,还记得课程是从工程误差分析讲起,再之后讲了些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等。总之,那是一门对学员日后的科研工作助益极大的课程。学员们毕业以后,多以钱伟长、钱学森等为榜样,经过多年的锤炼,“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力学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的骨干”。
例如,首届学员吕德鸣、潘先觉、范本尧等被抽调参加中国科学院的581任务,从事探空火箭的研制,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来自力学研究班的俞鸿儒、朱仁芳、范本尧等人,则陆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力学学会两届常务理事会的20多位常务理事中,分别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成员系力学研究班的学生或青年教师。
1992年10月,钱伟长从教55周年庆祝会合影 (右1:谈家祯 右3:田长霖 右4:陈铁迪 左2:徐匡迪)
▶育人也“驭”书
在成为教育家之前,钱伟长先是位科学家,向世界贡献了以钱式命名的诸多力学、应用数学成果,例如“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同时少有人知道的是,他还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第一套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钱伟长先后担任第一版的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并积极参与了第一版的领导、组织、编审和撰稿工作。
钱伟长讲学备课
据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按学科分卷出版。他担任了《物理学》和《力学》两分卷的编委会副主任。任职期间,他凡事亲力亲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各分卷留下的档案里,很多卷宗封面上都签有“钱伟长先生审读并同意”的字样。
“钱先生除了审阅稿件外,还对具体的出版工作考虑周到、布置缜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4月1日题为《〈力学〉卷拟有选择地出小册子》的‘简报’中记载:钱伟长同志提出,出小册子的办法很好,但不要叫‘分册’,而叫‘稿’……”并且还附上了详尽、严谨的理由。
他提建议都提得十分考究,亲自“操刀”自然更为谨慎。钱伟长撰写和参与撰写的条目共7条,共计2万余字。其中,由他亲笔撰写的“力”条目手稿还保留着当年的笔迹。9页纸合计3600余字,释文行楷手书,字迹苍劲有力,编写合乎体例,行文字斟句酌,叙述深入浅出。一位教育家的用心跃然纸上,也体现了“让最合适的人撰写最适合的条目”的原则。
如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发展了一代又一代,惠及全国各界学子,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百科知识体系。钱伟长理应出一份力,居一份功。
《中国大百科全书》(来源:马可波罗网)
他编书、读书、爱书,也藏书,一生积累了大量珍贵图书和学术素材。从20世纪50年代起,钱伟长开始利用邮购的方式收集资料,保存下不少应用力学、数学等原版图书,成为学科溯源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0年,遵照其遗愿,钱伟长的家属代表和上海大学签订捐赠协议,向上大无偿捐赠钱伟长收藏的全部一万余册图书资料,让更多学子享受这份精神食粮。
钱伟长
(1912.10-2010.7)
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学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钱伟长: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最爱当校长》,李雪林,文汇报
2.《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上海大学报
3.《钱伟长:逆袭专业户》,高毅哲,中国教育报
4.《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对我国力学教育的贡献——纪念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创办60周年》, 姜玉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5.《真情至性“钱校长”:钱伟长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戴世强,人民政协网
6.《郑哲敏院士忆恩师钱伟长:指导论文坚决不署名》,刘然,人民网
7.《钱伟长:科教财富留世间》,易南英,今日科苑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