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临近,以及妇女节对女性关注的提高。北京日报发表的名为《高考数据大揭秘,看女生如何“完胜”男生》的文章登上热搜,引起很多老师、同学、家长以及网友的关注。
在数据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本科录取的学生中,女生占比是要高于男生的。2020年北京率先实行新高考模式,在统考录取数据中,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前10名,有7名是女生。2021年将会有更多的省份实行新高考模式。
有网友指出,新高考其实更“偏爱”女生。
新高考实行“3+1+2”模式,3门主科 + 物理/历史选1门 + 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2门。因为在6门中选出最适合学生的3门科目,一般大家都会选自己最好的3科,而且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从1分一档变成3分一档。选考科目的区分度有所降低,大家的差距就很小了,所以语数外三门主科就成为考生的主要拉分阵地。
大家都知道,在语数外三门科目中,有2门女生更占优势,而且从2014年-2018年文科数学高考成绩的性别数据分析情况来看,男生的数学优势并没有特别突出甚至是一直苦苦追赶。
在这样的情况下,男生应该如何突围,实现高考逆袭,考上理想大学呢?小编在这里分享3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语文考试筛选的是优秀习惯
语文考试筛选的,并不是智商高,也不是会写作文的同学,而是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坚实的基础是和其他人拉开差距的第一步。默写和生字词、偏僻字之类的基础知识自不用说,语文考试中,文学作品的鉴赏与理解也需要我们平常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储备。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课后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独立预习课文、写作练习以及书写规范都是每天的基本功。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语文基础可以指导学习和生活。所以在学习每一课时,把握好学习目标,跟着老师的节奏,才能让基础更加牢固。
二、外语其实还有新的方向
很多同学语文成绩不好,但并不会讨厌语文这个科目,也不会排斥学习语文。但是外语不一样,一般大家在学校学习的都是英语,如果成绩一直不好,是会出现不喜欢英语、不喜欢上英语课这样的现象的。
其实在高考科目中,语数外三门主科的外语,除了可以考英语外,还可以用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其中的一门语言进行考试。如果到了高一下学期,英语成绩还是拖后腿,而且学生本人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可以选择其他语言进行考试。
小编这里主要推荐的是日语。
因为在日语中也存在汉字,而且占比较大。日语汉字的写法和意义很多都与汉字相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日语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2020年高考日语试卷55题,即使不会日语,也有很多人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其次,就卷面难度来说,教育部明确表示,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是小语种试卷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至10个百分点。如果日语和英语能力相同的人,参加高考,选择日语理论上会比英语得分高出7.5~10分。
改学日语后,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不旷课、不早退,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家庭作业,大多数学生的日语成绩会比英语成绩高出30分左右,是通往理想大学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
另外,高考日语的学习时间一般是2-3年,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建议从高一或者高二开始学日语。也就意味着小学、初中、大学都有时间学习英语,家长们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汉语、英语、日语三门精通的人才!
三、数学比语文更需要认真听课
学校里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传说:为什么那个人上课睡觉,数学还那么好?这不科学。
导致部分同学认为,数学不需要认真听课。只要“聪明”就好了。但是对于数学不好的人,也有这样一种传说:那天我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笔,从此之后数学就再也没听懂过了。
其实这两种传说都是合理的存在。因为数学的基础很重要,如果在打基础环节不好好听课,不知道公式是如何推出来的,只是单纯背公式,那么之后题型稍微一变化,就做不出来了。
而且数学很多知识点,老师说的时候比较抽象,你不太明白,但是只要把一道题做完了,你就会发现,这个知识点你好像学会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题目怎么变你都知道解题思路。
所以在老师讲新知识点、讲新题、题型难度加大时,尤其要好好听课,理解老师思路;当老师在讲专题练习,同一类型的题不断变化时,有的同学理解得快,可能就不需要那么集中注意力,但最好还是听课,因为你不知道你睡觉的时候会错过什么新题型。
另外,也有同学说,数学只要题海战术就可以了。刷题有用,也要有专攻,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如果高一一上来就刷高考题,心态直接受打击,对自己学习能力有怀疑。高二、高三时就不要老刷简单题目了,这也是很多学校会考不会花大部分时间来复习的原因。
新高考模式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但并不表示新高考就“偏爱”女生。也有很多男生在努力学习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性别并不能决定考试结果,但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努力程度可以决定。所以,比起争论性别优势,不如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老师,制定目标并为此努力。
相信结果会尊重每一个努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