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代表委员议国是|张涛:完善高校乡村教育振兴智力服务创新体系布局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新征程正式开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关键是乡村教育发展思路的转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乡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支教和科技扶贫;当前,乡村教学手段落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空心化”等问题仍很多,乡村教育发展需要更新理念;未来,教育应更多地承载人才支撑、乡风塑造、创业创新等更加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这些都对高校的智力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全面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的工作中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涛做出分析。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乡村教育的“空心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校园建设、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等)已较好,但是软件投入还需加快步伐,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如何利用好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成长空间,需要高校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农民普遍认为在农村接受教育没有前途,就业出路不明朗,创业创新缺乏指导,高校作为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大多有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更可以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

三是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在乡村,乡村文化的灵魂在于耕读教育,我们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应对传统的耕读教育的内在价值树立信心,西方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等“现代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西方教育界也在追溯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价值,中国传统的耕读教育所倡导的“功夫”导向能是一种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教育形式,蕴含着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在这一方面具有学科研究实力,深入挖掘耕读教育理论责无旁贷。

为此张涛委员提出建议:高校探索振兴乡村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体系布局,积极探索耕读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创新,使乡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新的增长点。具体表现为:

1、鼓励高校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将原扶贫办转制为“乡村振兴工作部”,对原扶贫对口县开展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精准支撑和保障。

2、发挥高校高科技、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开辟乡村教育网络专线,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尝试城乡课堂一体化等先进教育模式在乡村教育中的实践,并以多种形式扶持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3、将高校为乡村振兴的贡献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升继续教育学院、创业管理学院等教育优势资源服务乡村教育的能力,探索学分、学力互认等政策创新途径,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4、高校应加强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有志于乡村教育创新的高端、实践型人才,扎根乡村,发现和培养人才;同时,应借鉴“乡贤+教育”的传统耕读教育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退休教师的教育经验和耐心,鼓励他们回乡成为人才发现和培养的“伯乐”。

5、支持高校对耕读教育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作用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形成理论性成果指导有耕读特点的现代乡村教育,使其成为同时享受自然之美、劳动之乐和科技之便的教育新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