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

2021楚汐の书评#023

· 总第334篇原创 ·

Book Review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曾经以为这句话很美好。毕竟一提起长不大的小孩,总让人不自觉联想到满是童心的天真无邪,和那些童年时光里的无忧无虑。

可是,当我读过知名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后,才惊觉,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是如我们所想地那般阳光、自信、健康且有足够自我认同感……

更多时候,在我们的成长历程里,一些当时看来不以为然的行为,却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内心小孩留下了创伤的阴影。

这些未能及时得到疗愈的创伤,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并随时都有可能跳出来,或是哭泣,或是自卑,或是无助,或是无力,更或是带着满腔的恶意和仇恨……等各种形象来干扰当下的我们:

她会让我们的情绪失控,感到愤怒、悲伤、难过,甚至是难以抑制的大怒或崩溃……

她会时不时地撩拨着我们本就脆弱敏感的神经,让人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作」,工作上没自信,不敢拒绝无理的要求,不懂得争取机会,总是那个只会委屈自己的「老好人」……

她甚至还会成为我们性格中极度压抑的一部分,比如拖延、懒惰、敏感、脆弱、情绪化…… 诸如此类的性格陷阱。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如影随形在我们的内在小孩身上的问题呢?

在施琪嘉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作者基于20多年的心理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和5个价值信念,巨细无遗地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如何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到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再到如何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 同时,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创造全新的生命体验。

这里,我想就内在小孩常被忽略的五大需要——对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的需要,分享如下:

01-内在小孩对爱的需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知道,早期不当的环境和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都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而其中,最值得留意的是,随着近几年的二胎政策放开,不少家庭里的父母会因为二娃的出生而对家里的大娃有所忽略,这就容易给大娃一种被冷落的情绪,进而大娃会下意识地将这种情绪和不满发泄在二娃身上,比如会偷偷掐二娃。

在最近的《奇葩说7》的辩题《爸妈要不要教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中,谢楠在辩论的过程里,分享了她家二娃出生后,已经5岁的大娃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不惜学弟弟叼奶嘴和爬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倘若父母未能及时察觉这种情况,并加以疏导和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就会在大娃的心中留下一个不被关爱的创伤内在小孩。

缺爱的内在小孩,会倾向于对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欲,其表现形式就是「贪婪」,或是对吃的贪婪,则有可能发展为「暴食症」;或是对物质的疯狂占有欲,即我们俗称的「囤积症」或「收藏癖」。

此外,缺爱的内在小孩还有一种典型表现,就是病理性的嫉妒。

虽说「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病理性嫉妒的表型更为强烈,甚至会引起深层次的敌意。倘若是身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这种病理性嫉妒就会发展为对男性的敌意,甚至会扩大到对所有人的嫉妒。

甚至于在「我要是得不到,我也绝对不让你得到,我是绝对不让你好受的」这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下,会表现出难以自控的攻击性。

由此可见,缺爱的内在孩子,不是以一个特别贪婪的形象出现,就是以嫉妒的、有攻击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形象出现。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人变得比较温和,变得比较友好、友善,变得单纯而没有什么心机,那就是小时候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02-内在小孩对陪伴的需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毋庸置疑,留守儿童是时下的社会里,最缺乏陪伴的一个典型儿童群体。

前阵子看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贫困村扶贫的题材,在村里的留守儿童每周有一次用手机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机会,但常常是,电话接通后,那些留守儿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而等到电话放下,却又是满脸的泪水……

他们说不出话是因为常年不见父母,极度缺乏陪伴后的情感表达缺失;而放下电话后的泪流满面,则是他们内心里极度渴望陪伴的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种早年缺乏父母陪伴的经历会内化在他们心里,导致其成年后的许多现实关系中,常会因为害怕分离,而选择主动结束社会关系,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没有一段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的不安全感。

03-内在小孩对夸奖的需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于主动求夸的孩子,其内心总是特别自卑的。严重的话,会发展成为某种病理性的嗜好——不分场合地求夸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自大的表现很容易导致其对身边人情绪的忽略,以至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严重缺乏共情能力。

究其根本,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经常性地训斥和贬低,很少给予夸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在本书提到说,孩子都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作「孩子对父母的道德防御」。

也就是说,不管父母对孩子做了多么坏的事,在孩子的内心里总是会这样想:「不是父母亲做错了什么,而是我长得不够好,我做得不够好」。

这种情况尤见于那些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常会下意识地归咎于是自己的不够好才导致父母之间的分开;甚至有些被抛弃的孩子也会固执地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才让父母不要他……

被这样的想法包围着,久而久之,他的内在小孩就会处于一种特别自卑的状态。而当他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被霸凌的对象,或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向形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内在小孩」,成为霸凌者,或是有情感障碍的躁狂者。

04-内在小孩对玩耍的需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常会用固有认知里的「玩物丧志」来形容一个喜欢玩耍的人。但作者在本书提到说,他记忆中曾有个老师说过,「你不要认为那些提着鸟笼子,到处遛鸟、不上班的人是不务正业。你首先要想一想,他哪来的能力能使他有那么多的空闲玩。可能你只是在嫉妒他有能力玩,而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必须上班」。

虽说这话未免有点过于一针见血(此刻的我,忍不住想起了相声界里最会玩儿的谦大爷),但不可否认,一个懂得玩耍、有能力玩耍的人,他的内在小孩自会是个有趣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玩耍可以扩大一个人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大,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妥协的能力、抗顿挫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这在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

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也都喜欢玩,喜欢跟父母玩。所以,一个不被允许玩耍的孩子,他内心的心理空间可能就没有那么大。

而我们常说的「直男」就是特别明显的缺乏玩耍的一类人,显而可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是有多容易遭遇挫败感。

05-内在小孩对道歉的需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小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会表现得比较纠结、爱纠缠,甚至会发展为诉讼型人格障碍,好像天下人都欠了他一样。所以,他可能经常会去投诉,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引起他的不满意。

其实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也不少见,最典型的莫过于「路怒症」,可能别人的车只是不小心别了他一下,甚至只是正常范围内的超车,都有可能引起他的怒火,非要对着干争口气,结果就酿成不可挽回的车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之所以会纠缠于这些小事,多是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存在着一个很委屈的内在小孩,存在着一个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跟孩子道歉的内在小孩。

而在人类的所有复杂情感中,委屈是一种特别难以言说的情感:多是出于自己的愿望不仅没有被满足,而且没有被看见,也没有被理解。

但是,这么复杂的一个过程,只要一句道歉就能使委屈通过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进而得到释放。

所以,我们总归是要好好修一修道歉这门功课,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更要学会放下面子,有这份胸襟,为自己的错误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写在最后:

当我们弄明白了受伤的内在小孩多是源于这常被忽略的五大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后,我们自然可以对症下药,通过看见并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来共情他们去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进而改变并重塑曾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在疗愈内在小孩的过程里,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的全新生命体。

诚如荣格所言,「‍‍‍‍‍‍‍‍‍‍‍‍‍‍‍‍‍‍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 END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