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儿
网上看到一个话题:00后孩子贫富差距大吗?过去我们用“人穷志不穷”来形容穷人家努力的孩子。他们要花费很大的心血和时间才可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父母要外出打工,孩子随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老人思想大多比较传统和保守,无法对父母缺席进行替补和代偿,孩子进入野蛮成长的状态,加上老人的溺爱,孩子身上出现很多毛病。
父母教育程度偏低,不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少给孩子买适龄读物,更谈不上兴趣班、培训班,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比较少,不甚了解其想法,造成亲子关系障碍,教育效果打折扣。
而富人家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样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小就报各种补习班、特长班。
同于经济条件好,孩子可以交给保姆来带,父母都可以参加工作;即使是全职妈妈,也不必为生计担忧。
父母知识储备多,重视早期对孩子教育,会结合孩子年龄段,选择合适的读物,孩子从小积累了大量知识。
他们从小想要的东西,很容易就会得到满足,往往会更自信,表达更直接,而不是遮遮掩掩、思前想后,对欲望表达过于曲折,总会自我设置障碍,或多或少有些自卑,这与从小生活的环境分不开,可能从小被教育克制自己的欲望,想要的东西要等很久才能实现。
不管家境如何,每个孩子皆有虚荣之心,有人把它描述成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孩子展示虚荣心很单纯,向小伙伴展示自己的玩具,这些玩具恰恰是别人没有的,这种独特与羡慕,让孩子内心感到满足和喜悦。
家庭富有的小孩,家里会有很多玩具,而条件一般的家庭,能够拿得出手的玩具比较少。
两者形成对比的情况下,后者的虚荣心无法轻松得到满足,会选择其他方式进行代偿,如自我安慰,等长大了一定会有的。或者对小伙伴好玩的玩具进行指责,寻找它的缺点。
两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之所以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就在于虚拟心是否能够轻易满足,这样的经历多了,就会养成各自的性格特点。
毋庸置疑的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很自信,对待一件事情,给出的态度比较直接,避免拐弯抹角。而贫穷家庭的普通孩子,他们大多数比较自卑,在应对事物时,通常考虑因素比较多。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小孟是一名00后男孩,刚刚读大学,父母为了让孩子有一个住所,在他读大学的城市买了一套房,全额付款。小孟上大学基本上没在宿舍住过,放学后会打车回自己的小家,他完全不用为房子费用操心,物业、水电费由妈妈负责交。
父母告诉他一点,只要把学业做好就行,这套房如果不想住,可以租给别人,房租当小孟的生活费。将来毕业后再装修一下,当成婚房。
小孟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李克,他是家中的老大,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父母出去打工,挣钱供他和弟弟妹妹花。
他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上大学时,他特别想买一台电脑,哪怕是二手的也行,可怜囊中羞涩,也不敢向父母提起,偶尔借用小孟的电脑。他不断暗示自己,等自己赚钱了一定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
可能他面临的问题,不是买一台电脑这么简单。毕业后要面临赚钱买房的问题,父母几乎帮不上忙,如果想在城市扎根,很少有女孩愿意嫁给没有房子的男人,即使女孩愿意,她的父母也不会同意。
买房基本成为年轻男孩进入婚姻的“通行证”,二三十万首付要靠他自己赚,按揭买了房相当于“筑巢”吧,后面还要面临还贷的问题,过几年有了孩子,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他的父母不可能来当地帮他带娃,毕竟还有弟弟妹妹要照料,如果妻子再做了全职妈妈,全部压力在他一个人身上。
李克要花费二三十年的努力,还清房贷,才能达到同学小孟目前条件。
小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他的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公务员,即使将来没人帮他带孩子,也会出钱帮忙请个保姆。
两个人的差距从出生的环境上就拉开了差距,小孟性格爽快,做什么事情都是信心满满,不会考虑过多,做了再说,遇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李克就不同了,他总是犹豫很久,把所有的细节想很多遍,才最终决定是否要做。
十年以后,他们各自组建了家庭,李克托父母的关系,已经成了企事业单位的科长,负责单位重要项目,又买了一套房子。
李克的工作比较安稳,不敢轻易“动窝”,换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他承受不起,因为要还房贷、车贷,还要养一家人,父母要为弟弟在老家建婚房,他还要攒一笔钱。妻子全职带娃,没有固定工作,偶尔在周边找个兼职的工作,比如饭店、超市等,工资只能打个零花。
形成两人巨大的差别的因素,从他们出生的环境就已经决定了。
总结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影响非常大,同样会影响到他们在应对外界事物上的言行。相对来说,富裕家庭的子女更加自信,做事果断;而贫穷家庭的孩子,缺乏自信、做事犹豫不决。
家境好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帮他们在前进的路上跑得更快,而条件一般的家庭,可能孩子还未出生,已经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一步输,步步输的局面。
但是,也有普通家庭对孩子用心教养,子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例子,往往要付出比富家子女更多的努力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