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和她9个月大的儿子天天(化名)正在客厅的爬行垫上互动,这时门铃响了,随后这位妈妈带进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走到天天身边,弯下腰对他说:“嗨,天天,你好!”天天(化名)和那位客人对视了一会,然后开始大哭转向妈妈爬去。
相信爸爸妈妈们对此场景一定不陌生,6个月前的孩子对陌生人无感,谁抱都可以,但在这之后,他们会变得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特别敏感、警觉。当这种“陌生人焦虑“出现时就说明孩子进入了我们常说的“认生期”,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什么是“陌生人焦虑“?
当孩子和妈妈(亲密陪伴者)建立起亲密情感纽带时,他们会经常表现出令妈妈们(亲密陪伴者)感到迷惑甚至烦恼的消极情感反应。这种消极情感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两种恐惧:一种是陌生人焦虑,另一种则是分离焦虑,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幼儿在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在最初形成依恋之前,大多数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都是积极的,一旦依恋形成,他们对陌生人就可能产生焦虑。
当他们熟悉的妈妈(亲密陪伴者)出现时,他们会微笑、会有积极的回应;而当一个或多个陌生人介入后,孩子就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大哭或是转身去找妈妈。
这种“陌生人焦虑“通常在8-10个月时达到顶峰,在2岁时逐渐降下来。不过,有些8-9个月的婴儿并不对所有陌生人都有应激反应,有时他们也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如何帮孩子平稳渡过“陌生人焦虑“期?
1、 爸爸妈妈(亲密的抚养人)在身边
如果妈妈或其他亲密的抚养人不在身边,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通常是消极的。就算妈妈离他们只有几十厘米,陌生人的接近都会让他们哭闹起来。
2、 爸爸妈妈要对陌生人做出友善的反应
孩子能通过社会参照来推断面前的这个人对自己来说是否“安全“。如果爸爸妈妈是友好地和陌生人打招呼,或用积极地语调向孩子介绍陌生人,他们的”陌生人焦虑“会减少。
3、 给孩子一些时间熟悉陌生环境
在熟悉的环境下婴儿发生“陌生人焦虑”的概率会降低,当孩子刚被带到一个陌生环境时会因为陌生人的出现而产生焦虑,但要是他们在这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已待上10分钟后,当陌生人出现时,他们的焦虑感就会降低。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还有“陌生人焦虑“出现,爸爸妈妈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
TIPS:部分5-6岁的学龄前孩子会重新出现“陌生人焦虑“,这是由于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出现害怕陌生环境和畏惧与陌生人独处、沟通等。
1、 尊重孩子,不去评判,和他们待在一起就好
当孩子出现“陌生人焦虑“时,他们自己已经很痛苦了,如果此时连最亲密的爸爸妈妈都不能理解自己,还要负面评价自己胆小、懦弱等,这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如天塌下来一般可怕。
2、 父母带头做榜样,给孩子做社交示范
爸爸妈妈们在日常参加社交活动时,可适当创造让孩子也参与的场景,让孩子看到自己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和沟通。如有社区举办的亲子活动也可积极参加,多次实践后,孩子会渐渐掌握和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从而增强自信心。
3、 全家总动员,在家常做社交练习
爸爸妈妈们可以扮演陌生人角色模拟第一次见面时会进行的对话。多次练习“你好“和”再见“,休息日多邀请其他小朋友或亲友来家中作客,慢慢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会出现“陌生人焦虑”,其实只要父母能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并学习相关认识来适当引导孩子,他们都会顺利渡过这个阶段。相信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未来回报给你的一定是阳光与温暖!
参考资料:《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