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出自余华《第七天》;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出自余华《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出自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写出这些经典句子的顶尖作家余华,被质疑没资格教人写作文,这是余华的悲哀吗?这该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吧?这是教育的悲哀吧?
一、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余华在写出这句话的时候,恐怕没有想过它会被人用在自己身上。3月9日,在一家著名教培机构举办的中高考论坛上,余华做了一次题为《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演讲。在台下众多家长的注视之下,余华带着稿子上台,侧着身子朝向观众,逐字逐句地念着稿子。
我做过很多次演讲教练,站在观众的角度,我能理解为什么余华得不到观众的信服。很简单,24个字:侧身对着观众,现场不能脱稿,没有目光交流,显得缺乏诚意。
有人可能要迫不及待地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余华自己就是个落榜生,他凭什么教别人写作文呢?对此我想说,余华参加高考的时候只有18岁,现在他已经61岁了。在参加完高考之后的43年里,他的创作历程难道不足以让当今的孩子们学习吗?我们是多么喜欢凭借别人的过去,来判断他的现在呢?
看看余华分享的内容吧。
他说:“作文一定要写出亮点,抓住评审者的眼光”。
他说:“准备作文素材要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作文题目怎么变,自己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他说:“如果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偏离了重点,是可以拉回来的。叙事可以用时间拿回来。议论可以用观点变化拉回来”。
他说:“高分作文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好句子,中间再出现一两次好句子就够了,哪怕语言不通顺也能拿高分”。
看到他分享的这些观点,你是不是也觉得在应试中,这都是非常不错的技巧呢?可是在我眼里,这些技巧让我想起了他的另外一句话。
二、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如此生动的句子让人赞叹不已,可类似的句子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之下,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为什么呢?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越来越偏重于技术,却越来越缺乏灵魂。很多老师教语文的时候,最看重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观察力、发现力、思辨力、审美力的培养。
学生的习作不再贴近生活,变得遥远;学生眼中的人物不再灵动,变得刻板;学生的情感不再鲜活,变得麻木;学生的表达不再生动,变得僵化。这是不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呢?
三、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余华的这句话里充满了辩证思考的意味。这种辩证思考的能力,是不是我们通过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们的呢?
面对伟大的文学作品,孩子们应该为之赞叹,而不是先用固化的标准给它打分。面对充满着未知的世界,孩子们该用宽容、理解和爱来与之相处,而不是抱着固有认知,与“异己”频频开战,这不才是教育的意义吗?
余华为培训机构站台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我们应当理解。写作的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对孩子们综合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这值得我们思考。
著名作家未必能写出高分作文,写出高分作文的又有几个愿意成为著名作家?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你认为高分作文与值得回味的文学作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你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什么弊病?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我是缪老师妙笔生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