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评(诚言呈语旗下账号,独家授权发布)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论谣言,我只服“麻省理工零录取中国留学生”。
倒也不是因为别的。
只是因为这个谣言,前前后后传了大约七八年,而且年年都是“最新消息”。
为了强化谣言的可信度,还得在麻省理工之外,再加上点什么别的名校,以示权威。
比如说,斯坦福。
这个谣言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在内的多所西方名校,在面向全球的EA轮招生中,没有一位来自中国内地。
虽然高等教育底子弱,缩小与顶尖名校的差距任重道远。
但是要论基础教育的话,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都不用加“之一”。
教育质量高,学生基数大,怎么就会在西方名校的EA轮次录取中全军覆没?
这就是这则谣言想要阐述的核心:中国学生只会学习,没有能力和创造力。
当然了,造谣者不会像我说的这么直白。
通常情况下,会用“国际愿景”、“人格特质”、“创新与创造”这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概念去伪装。
总之在他们的眼里,中国的学生,只是读书机器罢了。
其实这种观点,在30年前可能还会被追捧。
毕竟在那个时候,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盲目崇拜,还是有点让人上头。
而围绕着这个核心论点,对国内教育极尽抨击的,也大有人在。
可事实真的如此?
如果说西方教育是标杆。
那么这些年,在以西方教育理念为准绳的国际教育竞赛中,中国学生为何会鹤立鸡群?
如果说西方教育不教条,重创新。
那为什么各类国际创新创造教育评比中,中国学生又总是能一枝独秀?
如果说一些竞赛的评比标准不够科学、不够全面。
那么中国学生,在兼顾基础知识、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PISA(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10年3冠的事实,总能说明问题了吧。
(PISA测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说到底,那些“麻省理工领录取中国学生”的谣言,更像是一种对国内教育的诋毁。
一种有条件得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喷的诋毁。
事实上,在教育高度产业化下的西方,名校几乎全部是私立学校。
而私立学校的本质,是生意。
这种生意的财源,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本国学生通过正常流程入校的学费。
这块费用相对低廉,利润不大。
一类是巨额的社会“捐赠”。
所谓的捐赠,说白了就是政企名流在这些名校里“预订”的后门“门票”。
最后一类,是外国留学生的学杂费。
别看国内大学的学费都不高,但是留学生的学费之高昂,早已成了西方高校的主要财源。
在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花费上,都占了较大的比例。
所以从英国到美国,从北欧到澳洲,中国留学生不仅不被排斥,反而时常由于自己“大客户”的身份,备受优待。
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就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印第安纳大学,承包了中国留学生工作签证等手续。
伊利诺伊大学为了让中国留学生看得明白橄榄球赛,在现场专门安排了中文解说员。
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中国留学生单独建了中餐厅。
而一些高校周围的商场,在场内播报时,甚至会先用中文播一遍,然后才是英文。
在国内主流的社交平台上,你几乎能找到所有西方大学的中文社交账号。
都让人有种“生意做到家门口来了”的感觉。
西方高校的校长,对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几乎都是一边倒的好评。
很多高校的校长在每年的致辞中,还要专门称赞一番中国留学生。
虽然我不认为他们说的全是心里话,因为更多的,还是维护“财神爷”的表态。
但是中国的学生、留学生,也绝不像一些公知嘴里说的那样不堪。
今年这情况,留学生的数量是大幅减少了。
这一回,也没人再提“麻省理工EA轮零录取中国学生”的事了。
面对捉襟见肘的生源,英国的部分高校再也不提“国际愿景”,不谈“人格特质”了。
反而是开始包机来接中国留学生。
毕竟中国的留学生再不回去的话,学校还能不能开得下去都要成了两说的事了。
我拢了拢网络上那些攻击国内教育的观点,主要包括这么几种。
把高考当做“屠龙之技”,把苦读当做思维禁锢。
拿小概率事件当真理,和国外不同的就呼吁“深刻反思”。
可是这些年祖国的日新月异,难道不正是和教育大方向的正确密不可分吗。
我承认,国内的教育确实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但是别忘了,在中国,读书是真的能让人逆天改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