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童书每周推荐 ▲ 孩子免费听故事神器
6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和大学同学今年的见面,像隔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不为别的,就因为她扎根在武汉。
以为她会和我滔滔不绝描绘,今年上半年在武汉的艰难生活,没想到开口却是问我:“小莉,我鹅子明年就要读小学了,他爸爸想让他读国际学校,我反对也没有用,咋办呐?”
接着就是一口长长的叹气,唉~~~
我突然有点哭笑不得,看来,能打倒中年人生活的,疫情都是浮云,小孩的教育才是王炸啊。
孩子爸爸工作挺忙的,对鹅子的教育却很是上心,最擅长的就是朝我这同学下达指令:“你去考察一下武汉的国际学校,看看我们儿子合适读哪个,以后他肯定是走国际路线的。”
同学稍有异议,孩子爸爸就大声嚷嚷起来:“人家那谁谁,儿子要读小学,就把全武汉有点名气的小学全部考察了一遍,你这也只是看看国际学校怎么啦?!”
这话说出来还是挺致命的,我同学一下子就输了阵势泄了气,感觉自己当妈好像真的挺不负责任的,于是也只能老老实实去踩点。
但她内心还是焦虑得不行,别人家的爸妈都这么努力,自己要是怂一点,怎么拼得过啊。
想想也是哦,现在动不动就说,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如果父母不作为,孩子是不是早早就摔在起跑线了?
这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去参加过的一场饭局,有好几个爸爸都在。
谈起孩子的教育,他们说的头头是道,而且有的还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有个爸爸是在孩子读小学前一年才突然发现,离自己家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更好的小学。
于是在这一年中,想把两套旧房子置换成一套学区房,结果遇上晴天霹雳的疫情,又曲折坎坷疯狂借外债200多万,才终于让孩子上到理想小学。
还有一个爸爸是让孩子早早读了国际幼儿园,准备一路“国际”路线到底,还为此特意办了张非洲国家的绿卡,结果遇上晴天霹雳的疫情,国际小学都不知道还开么。
我不禁感慨,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升学道路顺遂,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是远超乎我想象的。
有个爸爸冷不丁在饭桌上说:“你们只是为了个小学折腾,目光还是太短浅了,我们家都准备从广州搬去苏州定居。”
呃,这是为孩子铺路鄙视链么?
我特别好奇这位朋友为什么要举家跨省搬迁,赶紧即时展开了一对二的现场采访。
爸爸显然更有表达欲,他自信满满地跟我说:“为了我这两个女儿啊,我至少做过三种尝试。”
第一种尝试,是他前几年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去加拿大旅游,突然发现加拿大的教育挺不错的。
在乡野买个别墅,也差不多人民币两三百万,最重要的是,教育可以直升,他们可没有小升初。
他和妻子的英语都还不错,自己开公司做的也是涉外业务,要移民加拿大也不算特别难的事儿。
这个念头就像野草一样在脑海里疯长,夫妻俩一回国就开始捣腾移民的事项,了解各种移民政策,最后发现让孩子妈妈先以留学的方式拿到签证是最快捷的。
孩子妈妈也很给力,半年就申请到一所加拿大的大学,连学校offer都发下来了,却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竟然被拒签了!
夫妻俩虽然很失望,但孩子爸爸很快又有了新的主意,因为广州的小升初变成了全民摇号,他又重燃了斗志。
第二种尝试,是他们开始研究广州各个区的中考数据和高中分布,因为他们的目标已经变成了要为孩子以后各种可能的分数,找到匹配的高中,这就意味着选择哪个区是最关键的。
呃,然而他们的大女儿还在读小学四年级,小女儿刚上小学。
最后他们终于选定了一个满意的区,想把两套老房子卖了,去目标区换一套大房子,结果找来找去,都没找到合适自己家的房子。
我猜他们应该是在折腾的道路上越挫越勇,孩子爸爸竟然又开始研究起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数据,发现就算有好的高中读,广东省的一本率还是低得令人心痛。
第三种尝试,是他们又开始分析大学资源和一本率都比较高的省市的入户政策,惊喜地发现江苏苏州是个好地方。
孩子妈妈见缝插针地跟我说,他们了解到的江苏一本率比广东高,好大学也比广东多,而且苏州也是九年一贯没有小升初,入户只要本科就行,几乎是完美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所以他们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买房、入户、转学等一系列操作,很快就要搬去苏州了。
我在饭桌上听得两眼发直,目瞪狗呆,且不说他们了解的信息是不是全都准确,但也为他们所花的精力感到望尘莫及。
离他们大女儿高考还有9年的时间,小女儿还有12年,可他们信誓旦旦的样子,给我的感觉就是——
假如他们不做任何努力,这10年时光就会像一把残酷的利剑,准确无误地刺破女儿们读好大学的命运。
而我等凡人还把孩子们都送去了一所前途未知的学校,摆在这样的氛围里,实在是一个另类的选择。
在座的其他朋友都对这些爸爸投去了仰慕和艳羡的目光,积极讨教起择校经验来。
我仿佛看到了焦虑已经在饭桌上悄无声息地四处蔓延……
孩子求学道路漫漫十几年,的确充满着无数的不确定。
当父母的,总是想凭一己之力把那些“不确定”,变为“小确幸”,让孩子走在平坦宽敞的道路上,稳妥安心,又前途光明。
而这也很考验父母的能力,越能把孩子前途的“不确定”指数降低到最小,越能显示出这些父母运筹帷幄,能力超群。
可就算这些操作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我还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同辈压力”,指的是同辈人互相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眼睁睁看着别人家的父母为孩子用财力、用资源呕心沥血地铺平道路,自己的孩子却只能“随波逐流”……
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让还没怎么开始折腾的父母,丧失自己的节奏和理智,比如我的同学一家。
它悄悄驱动我们开启一场为孩子绞杀“不确定”的军备竞赛,甚至陷入到盲目追求“确定性”的疯狂行为中。
可这个时代,本身就是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的时代啊。
未来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别忘了,我们如今培养孩子,终点从来都不是高考,而是为他将要面对的社会做准备,20年后,他是不是能独立迎接所有的挑战?
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很是认同
拿一份所谓好的工作来说,根据2019年的数据,世界500强公司里,中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这就预示着未来的孩子一辈子不可能不换工作。
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能被计划、规划、设定,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荡,不要漂泊。
于是在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用他做,大学也不让他选,房子不要他买,工作帮他找好了。
20年后,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这样模糊的世界里,付出巨大的代价,过早过远地替孩子做出一揽子计划,真的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光是一场疫情,就让全世界都陷入了更巨大的不确定中。
郝景芳曾经悲观地作出预测,我们可能等不到病毒感染彻底清零的那一天了,需要在目前的病毒风险情况下继续生活一年、两年,甚至是很多很多年。
未来,国际大门也可能不再敞开、经济不再繁荣、时局不再稳定……我想,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让孩子带上能应对一切动荡纷纭的心智态度。
有个著名的数学家约翰·包洛斯曾经说过,在这世上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确定,学会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想起有不少人问过我,小拍以后的高中去哪里读,大学怎么办?
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哇。
这些都是五年以后的事情,她在现在这个学校读得还不错,我的规划也完全不足以预测那么远的时刻。
我只希望她能永远保持好奇,勇敢拥抱这个世界的“不确定”。
马云最近在他新开办的云谷学校家长会演讲时说到:
“每个孩子都是天作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是教育流水线上冲出来的三夹板。我们真正应该给孩子的,是幸福的能力,有给予别人幸福的能力,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还能学会享受幸福。”
一起共勉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