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要重视,却也不能草木皆兵。
那天我侄女感冒了,一直咳嗽
老妈在给她喂药
我想起电视里一句广告词,随口念出来:
“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废(fèi)了(rè)”
......
每当回忆起这一幕时
轮椅上的我不禁老泪纵横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
咳嗽不是病,
咳起来一般也不要命
咳嗽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我该如何拯救你?
首先你要认识它!
不用闻咳色变!
咳嗽是为了保护呼吸道
最近,5岁的明明(化名)突然开始咳嗽,早上起来喉咙又干又痛,夜里睡觉也时不时咳醒。爸妈非常着急,连夜带他来挂号看病。
近期,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像明明这样的小患者扎了堆。
孩子咳咳咳,家长脸上都是大写的焦虑。
透过他们忧虑的小眼神,一条逻辑链清晰可见:
咳嗽 = 生病 = 要打针吃药 = 搞不好就肺炎
平时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啊,孩子咳嗽?赶紧吃止咳药啊!”
“咳嗽这么长时间了,还不送医院?小心拖成肺炎!”
“医生,我小孩这咳嗽不打针好不了。我们以前只有用这个消炎药才行。”
“小孩肺炎治疗后咳嗽怎么好得那么慢,是不是药没效?”
于是,找止咳药、喂孩子吃药,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稍有风吹草动,立马杀去医院。
在医生看来,很多家长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
咳嗽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咳嗽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反射过程,其作用是清除呼吸道中的垃圾。
比如吃饭时不小心,饭粒掉进气管,借助咳嗽就能将饭粒咳出。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神奇的“咳嗽反射弧”,这个反射弧包括四个部分:咳嗽感受器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延髓咳嗽中枢咳嗽反射的传出神经。
咳嗽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呼吸道黏膜上。当外界的冷空气、灰尘、烟雾或异物等触碰这些“机关”,人体就会通过咳嗽动作来保护自己。
某种程度上,咳嗽就像我们打嗝、小便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没有必要惊慌。正是咳嗽的存在,才帮助我们保证了呼吸道的健康。
咳嗽看起来简单,
找出原因并不容易
引发孩子咳嗽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的是急性呼吸道感染,除了大家常常说的嗓子发炎以外,还有支气管炎、肺炎也都可以引起咳嗽。
在大广东,秋冬季昼夜温差较大加之气候过于干燥,儿童容易出现呼吸道黏膜的不适和损伤,一定程度上导致呼吸道感染增多。
还有很多非感染因素,比如冷空气、烟味、过敏、异物等等也会引起咳嗽。
夏秋换季后,不少家长拿出放置半年多的秋冬厚衣物给孩子穿上。可往往忽略了放置许久的衣物没有清洗和暴晒,衣物中藏有大量的灰尘和螨虫,孩子接触后可能会因过敏而咳嗽。
还有一些孩子夜间和清晨咳嗽厉害,运动后或吸入冷空气后咳嗽加重,有可能是哮喘引发。
此外,当孩子的鼻子、耳朵、肠胃、心脏甚至心理受到一些外界的刺激,大脑也会下达指令产生咳嗽。
所以有时候,当孩子颤抖的双手递上成绩单时,你怒目一瞪,他突然满面通红咳嗽不止。你可千万别觉得,“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装的,打一打就好了”。
咳嗽看起来简单,但找到病因却不容易。只有把病因排除了,孩子的咳嗽才能断根。
而要想找到咳嗽的原因,除了自己带小孩时多观察总结,还要借助儿科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不能盲从非专业人士的建议。
一次普通感冒,
可能咳嗽一个月
有时,孩子的咳嗽会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一次普通感冒,也会导致气道表面的纤毛损伤,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才再生至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即使是一次普通感冒,咳嗽可能也会持续一个月。
而且,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在热退后咳嗽还会更明显。这其实是身体自我保护,在去除病原微生物。
咳嗽真的好难受
虽然知道会好得慢
但是也不能不治,更不能乱治
该怎么治咳嗽呢?
听听医生怎么说
孩子干咳一天不超过10次
先别急着喂止咳药
只要孩子一咳嗽,爹妈们十有八九就会炖雪梨、川贝、马蹄,润肺止咳。
一通操作后,却发现有时候有效果,有时候没效果,究竟怎么回事儿呢?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别急,医生为你划重点:
如果小孩主要是干咳,特别是一天不超过十次的干咳,不用马上吃药,观察就可以了。或是让孩子多喝温水观察两三天。如果效果不好,或病情加重,再带孩子去看医生。
如果孩子干咳,但是很厉害,影响了孩子的睡眠或吃饭,或者同时伴有发烧和呕吐,就需要及时找医生就诊了。
要是孩子咳嗽持续一个月以上还没好,那也要引起重视。最好带孩子到医院找医生检查、治疗。
如果家长经历过孩子很多次的生病,完全掌握孩子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先按照自己的判断经验性用药,但是记住:千万不要随意给小孩使用抗生素 !
这是因为,最常见的、普通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没用。其伴随的咳嗽,一般一两周缓解。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用抗生素呢?
只有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才需要使用一定疗程的抗生素。
总之,咳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了解咳嗽,一见小孩咳嗽,立即给孩子吃止咳药或抗生素,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作为家长,
听到孩子咳嗽
应该重视
但也不要草木皆兵
更不能自行胡乱吃药
本文来源:深圳市儿童医院
本文作者:呼吸科李志川
责任编辑:李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