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论语》
自古,为人师者,都是被尊重的一群人,他们也确实应该被尊敬,因为他们是整个社稷的道德模范,社会最高文化者和素养者的体现,知识文化的传道者。
我国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吕氏春秋·尊师》中有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渐渐发现,很多家长抱怨老师没有师德,在其岗不负其责。
师德,越来越少,是教师群体的腐败还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呢?其实,师德的没落有种种原因共同引发的,每一项都是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没有任何一根稻草是无辜的。
物质化社会环境
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文化素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对教师岗位的要求逐渐苛刻,但教师的个人素养跟不上。
不论是网络还是身边,日进斗金的人比比皆是,物质要求越来越高,生活代价更是逐渐变大,教师的待遇相对而言并没有优势,甚至有着劣势。
这种观念之下,人们的物质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定层面上诱发在岗教师不得不想办法获得岗位之外的另一份收入,这也造成了在岗不谋其责的现场。
物质化的社会下,对于经济硬实力的要求提高,社会的诱惑变多,很多奉献精神不足的教师很难把控住对于物质的高度需求。
我们经常看到有资深教师外出在教育机构兼职甚至辞职做培训机构,目的只有一个,挣钱多。
深层次的观念下,这种现象并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反而是物质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很多人会反驳,教师不应该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群体吗,怎么能够为了一点钱财而放弃自身的“信仰”呢?
教师需要保持职业道德不假,但作为教师,在岗位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在物质层面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再高的职业素养都是空虚的。
全体社会狂热追求物质化生活的环境下,不要苛求某个群体能够特立独行,舍己为人,这是现实并不是理想社会。
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无论任何时代,都不要苛求某个群体都能够保持极度的职业道德,这是不现实的,在教师群体中,存在害群之马,也是人之常情。
现代社会对于教师资格的选拔,是流水线式的选拔模式,只要经过四年的教师水平培训,拿到证书,人人都可以迈上三尺讲台,成为“传道授业”的教师。
这种简单的选拔方式,也造成教师群体良莠不齐,很多个人素养不合格,不具备职业道德的教师匆匆上岗。
追求效率的教学环境,推卸责任的教学方式,使得师德这种教师最基础的职业素养成为空谈。
另一方面,盲目追求卷面成绩的考核标准也是师德丧失的另一方面。
对于成绩的追求大多数时候比学生个人思维方式和素养的提升更加重要,特别是公立学校及大部分私立学校,对于他们而言,成绩才是真正能够看得见的“业绩”,这种“业绩”才是他们晋升或者获利的资本,对于学生的以后或者未来,那就与他们无关了。
家长的无礼苛责
师德的丧失,有很大原因是某些素养不高的家长一手造成的。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下降,去学校闹事儿,甚至打骂老师推卸作为家长的职责。
有的家长更是无理取闹,因为老师首付买房,将老师告到教育局,言称凭老师四五千的工资有什么资格买房。
有的家长因为学生上课玩儿游戏被老师批评教育,去学校找老师找学校要精神赔偿,在众多的学生面前哭闹撒泼。
一桩桩一件件无理取闹的事情,都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情况,在这样的家长环境中,有那个老师还敢多管闲事,去教育学生。
或许你多说一句话,就要丢了教师这个饭碗,这种时候,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想去批评引导学生,后果代价太大,不是某一个老师可以承担的。
很多家长持反对态度,言称自己身边都是品性良好的家长,但你要知道,这种事情并不需要发生在身边,只要全国发生几例作为典型,整个中国教师群体都会噤若寒蝉,因为代价太大,即便最后能够证明清白,也会平白无故惹得一身骚。
最好的例子就是路上碰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你身边有人碰到过被讹诈的吗?没有吧,但你问问身边的人,碰到老人摔倒敢扶吗?不敢吧。
很多时候,我们苛责教师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一下深层次的原因,无论是那种现象的造成,都不是由单一方面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长时间积累发酵的因果。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环境,只能改变自身,保持自己和教师的良好沟通,保持理智与道德,才能够维持教师家长的和谐,另一个方面,我们的言行也是给孩子做榜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根基上的“腐败”还怎么敢奢求这株教育的大树能够枝繁叶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