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上高级教师靠的是能力与业绩,与我是副校长完全无关

我的老组长从乡中调到县实验学校后,在短短的时间内便站稳了脚跟,学校、同事和家长、学生的口碑都很好,不久便又当上了语文组长,成了学校语文的学科带头人。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有真本事,自身有价值,到哪里都会崭露头角。所谓“锥处囊中,必能脱颖而出。”

而他也确实比较淡薄。他评高级的材料早就够了,但一直没有申报。到了实验学校后,连续数年,都没有参加学校的高级教师申报,把有限的资源让给了其他老师。

后来,也是接连几件事(前述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让他意识到,有能力有水平,也需要有相应的外界评价。对于老师来说,更高的职称无疑是相当硬核的一条标准。

所以,他稍微整理了一下这些年取得的业绩材料,妥妥地评上了副高职称,现在正在准备参评正高。

01

我这篇以老组长为原型的文章发出来以后,有一位教师网友在文后写了一段很长的留言。

他劈头一句:

“我对文中所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然后,便是举例说明自己的从教经历和职评之路。

简要梳理一下:

1,该名教师1991年大学毕业从教,一年后转正为中学二级,1996年评中学一级,2002年评中学高级。(中级满5年时,因为指标不够,让给了一个老教师)。

2,该教师本人是农村出身,工作单位也是外市,所以没有能力送礼,也没有任何关系可用。评上高级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与业绩!

3,该校包括该市各校申高都是很公平的,采用量化考核模式,首重教学成绩、次重学生教育和管理、再次才是教研。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向班主任倾斜,教研方面只要满足省标的基本要求即可。选出来的老师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4,校级领导都是一线教师出身,本就是高级职称,根本就用不着照顾。中层干部本身就是一线教师(该教师自述其担任副校长以后一样教高三,后来感觉太牵扯教学精力,主动辞了),他们的教学任务不比其他老师少多少,而且量化分中本就包括了课时分,课时少得分也少。再加上向班主任倾斜,同等条件下,一个中层干部还会吃点亏。

根据以上这4点,该教师网友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不排除个别地方在职称评定上有问题,但绝不意味着这是普遍现象。少数人借极少数问题而否认职称评定制度,其心可诛!”

这个帽子扣得可不小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这位教师网友立论的基础,是认定我文章中的一些事情不具有真实性。

但是,他又不明白地指出到底哪些事不真实,而是举了他自己本人很牛的例子。

我比较愚钝,又跑回我的文章中去看,看来看去,才看明白。

原来,我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件事,校领导和中层以及会闹的教师更早地评上了高级职称。(这是我所了解的事实,跟他掌握的不一样,难道就不能是事实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刺痛了他(副校长)的神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的观点是:有能力有水平的老师完全可以也应当捎带手就把职称拿下。他在自述中竭力证明自己就是这样的老师,那其实跟我的观点完全吻合。

他质疑我,无非想澄清:他能评上副高职称完全是个人能力水平高的缘故,跟担任副校长职务并没有任何关系。

清者自清,这有什么需要澄清呢?教而优则仕的例子多了去了!既精教学也懂管理的人才也多了去了!

何必搞出一顶大帽子扣我头上,还要谴责我“其心可诛”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举的例子是少数人的例子,莫非你举自己的例子就是普遍的例子了?

你说“校级领导都是一线教师出身”,我或许可以接受,但“本就是高级职称,根本就用不着照顾”,你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难道所有的学校校长(副校长)们任职条件里都有一条,必须是高级职称?

我看未必。

03

职称,天然具备选拔分层的属性,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都是一个学校的同事,谁又服气别人比自己高明多少呢?

所以,“但求努力,莫问前程”,这种说法在学校里已经没什么市场了。

我的观点是,高级职称,老师们有能力有业绩的时候,该评就评,别谦虚莫谦让;能力业绩不够的时候,就努力再努力,争取早日达标。

总之一句话:别走歪门邪道,但求问心无愧。

练好内功,方是上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能力、水平、贡献与职称、待遇相称,自然心安理得;配不上享受的职称、待遇时,自然胆战心惊。

对此,你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分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