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学生也把“内卷”挂在嘴边?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学通人”

这是学通社2021年的第6篇新闻

由京南分社轮值出品

《说文解字》公布的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内卷”排在第九位。过去老北京人见面习惯问“吃了吗您内”,现在人们见面都喜欢互相调侃:“今天您卷了吗?”

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内卷”,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学术界而言,内卷是他们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老朋友”了。早在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就开始用内卷描述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模式停滞不前,原地打转的现象。22年后,中国社会学者黄宗智把内卷带入中国的视野中,拓宽至农业领域,形容农业劳作中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此后40年间,内卷一词渐渐用于分析政权的变化、村民自治、企业运行等各个领域。

而进入公众视野的内卷,更多演变为对非理性竞争、过度竞争的描述,让整个社会的竞争入场券门槛不断抬高。

比如从一人加班带出全员996的风气;四大银行招募柜员的题目涉及天文知识和量子力学;上海第一梯队幼儿园在入学面试时考察内容包括祖父母的学历、父母的英语水平,社交半径;研究生的保送面试仅有985名校光环远远不够,甚至要有核心期刊的第一作者履历。

在“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我们是否无处可逃?

精英学子间的内卷厮杀,满足了谁的想象?

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在人们的想象中,清华大学内卷的激烈程度自不必言说。前不久,一张清华学子边骑车边跑程序的照片就火速登上了微博热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到图片后,广大网友纷纷感慨“唯有北大人可与之一战”。

“今天,你被卷了吗?”

“我以为我输在起跑线上,原来输在自行车上呀。”

“清华学生还内卷?整个社会的资源都是他们的吧。”

事实上,这张图片并非骑自行车的学生在边骑车边写程序,只是因为程序如果暂停就要重新加载,所以不得不拿着电脑骑车让程序继续运行。但即使澄清后,调侃清华内卷严重的文章,阅读量依旧居高不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浙江大学学霸作息表引起网友热议

多年来,一张张清北学霸作息表交替登上热搜,一个个多面能手的学霸形象不断为人热议。这些高校学子的日常行为与动态频频进入大众视野的现象本身,就暗自映射着我们对名校学生的某种想象:作为人上人,想比优秀还要卓越,就不得不面对极端激烈的竞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内卷

事实上,不仅是在清北这类顶尖学府,“内卷”一词在中学校园里一样流行。流行,就意味着它击中了大多数人的切肤之痛。面对高考的压力,大多数中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内卷不过是精确地表达出了大家此前面对种种现象,无处安放的感受。

某重点中学学生跃升,在复写考场作文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身边内卷现象——隔壁班的几个学生都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尽管老师要求800字以内即可。可是跃升觉得,“生往主题上套一些事例,见到什么家国情怀就堆砌进作文里,丝毫没有达到作文复写的意义。”

在十二中,每学期期末学生都会根据成绩重新分班。十二中实验班的学生捷飞,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总是直面“降级”风险。面对激烈的“内卷”,他坦言,“快放弃挣扎了,只能使劲学习,可学霸怎么考都会第一第二。希望自己能变成学霸,变成卷王来卷别人。"

而在清华大学就读的申辰则认为,所谓内卷,不过是能力差异的体现。被内卷的痛苦,是由于努力争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却求之不得造成的。“可是别人并不痛苦,别人平常打游戏照样能比你成绩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申辰的表述让人开始怀疑内卷是否真实存在。自去年开学季以来,“内卷”已经彻底席卷学生圈,但申辰认为是否“内卷”和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很大的关系:“像年级前十、二十的同学,他们看起来很强,你就说人家卷。其实人家没卷,人家并不是努力过度,只是别人很正常的水平。”

内卷,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在申辰看来,内卷其实是个伪命题。当一个人为真正喜欢的事情努力拼搏,再苦再累也会乐在其中并坚定自己的选择,甚至对选择同一道路的人相视一笑、相互扶持。

“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东西,你真觉得这是你努力的方向,你不会觉得这是内卷。如果与其他人目标相同,名额有限,就去为了这个名额努力。如果你本来不想抢这个名额,又不得不去努力的抢,这可能才是内卷。

艺清同学就读于清华,大一,平日里就是申辰说的年级排名前二十的优等生。有一次考试,满分15 ,艺清考了13.5,他会觉得自己竟然扣了1.5分,很差劲。然而他只是从小赢到大,还想一直赢下去。

“评价一群人是否内卷,要看你们所处的水平。如果同水平,大家就会觉得正常,但是如果不在同一水平,能力强的人又未必比你付出的努力少,你看人家努力就觉得别人卷,这也是一种嫉妒的心理。”

在申辰的精英视角里,内卷是一种正常竞争途径,与大众眼中的生活压迫截然不同。

谁在助力内卷

学生拼命内卷的背后,是否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呢?我们还采访到了两位采取“鸡娃”式育孩的家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阿姨的孩子在上初二。她给孩子从小就安排了五项文化课培训班和三项艺术兴趣班。“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们家孩子也不能落下。”

“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正常,作为家长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有出息就是孩子自己对未来满意。她的工作可以在别人眼里并不是很吃香的那种,但她自己一定要满意。如果她最后真的成为普通人,起码我自己不会觉得愧对自己的良心。人各有志,我作为家长该做的都做了,孩子也不至于太怨我。我只想让她以后有选择工作的权利,而不是被工作选择。有选择权的前提是你要有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的家长在那个年代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他们也的确会为我规划。我小时候也很不理解,甚至恨过他们。但直到我走到工作岗位才发现他们以前逼我积累的那些东西都是有用的,会为我的人生添砖加瓦。所以我觉得我的孩子长大也会因此受益。我和孩子他爸思想很一致:学生时代就是要积累,要厚积薄发。”

相比王阿姨的主动投入,梁阿姨多少有点被时代裹挟而去的感觉。她的孩子凌凌在北京某重点高中读高一。从小学起班里同学就有很多都在准备竞赛,凌凌好胜心强,不愿比别人差,便也从小学起开始准备各种竞赛。梁阿姨时常心疼凌凌,但凌凌却始终不愿放松,对自身要求十分严格。做家长的除了心疼和做好后勤工作,其余也不敢干涉太多,只能由着他去。

梁阿姨印象最深的是凌凌还上小学的时候,常常需要从朝阳的家前往海淀黄庄上课,车程将近两小时。高强度的课程加上颠簸的路程使得凌凌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站在地铁里靠着栏杆睡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黄庄,教培圣地

“我不会主动去干涉他的报班情况,因为最了解他的只有他自己。我对他考大学的要求其实就是一本,但他自己会有更高的要求。我的确觉得他现在的心态不太好,不能说输不起吧,但抗压能力有些小。现在高中阶段我也不敢刺激他,等他上了大学稳定后我会以帮他调整心态为主。”

在今年“两会”期间,我们看到不少针对教育领域的提案都表示要避免教育陷入恶性竞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旧缺少可操作的方法论——不是大家愿意内卷,而是大家不得不卷。就像在电影院里,当第一排观众站起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坐着看完电影。

(文中艺清、捷飞、跃升均为化名)

文|于悦琦 刘音慈

采访|于悦琦 刘音慈 广馨月 石豫林

辛羿 赵诗蕊 陈乐童

编辑|崔硕

历史链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开学了,那些寒假离京过年的同学经历了什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精致穷的中学生,说的是你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消费抑郁症,只会伤害真正的抑郁症患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