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伊能静和庾澄庆的儿子哈利分享了一组女装照。 照片中,18岁的哈利,身穿粉色纱裙,脸画粉色妆容,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势,显得格外妖娆。
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在多重舆论压力下,哈利关闭了个人账号。关于男孩举止“女性化”,很多妈妈也有咨询过我:“蛋妈,我儿子3岁爱玩娃娃,给他买的小汽车也不喜欢,以后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爱好会影响性别气质。这就涉及到了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性别教育。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个一直被大家“忌讳”的话题。
“杀人”的传统性别教育
“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你很难想象,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台湾著名的“玫瑰少年”叶永志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20年前,台湾屏东县15岁的“娘娘腔”叶永志,被发现暴尸于学校厕所。叶永志是一个非常体贴、会帮妈妈做菜、按摩,“一个胜过三个”的好儿子。但和其他男生不同的是,叶永志平时举止偏女性化。这一点,也让他饱受同学欺负。不敢在正常时间上厕所,因为随时可能被脱下裤子“验明正身”。甚至连老师都觉得他不正常,建议妈妈带他去看医生。
叶永志妈妈
医生告诉永志的妈妈:你儿子非常正常,如果觉得他不正常的人,本身就不正常。永志曾给妈妈写纸条:妈妈,你要救我。妈妈向学校反映,却没有引起重视。
悲剧发生后,校方给出的解释却是:一个从来没有心脏病史的孩子,死于心脏病发。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的“深圳中小学资料涉嫌性别歧视”事件:
一本官方发行的常识手册却使用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水性杨花”、“长得丑还充当美女”等字眼。
强行区分男女,还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这不禁让人感叹: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才是男女平等的最大阻碍之一。
性别表达≠性别取向!
即便我举这样的例子,我知道很多家长还是会制止各种娘娘腔、女汉子的行为。那么孩子的性别爱好真的就等同于性别取向么?当然不是。今年5月份,教育部出版了新版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对比之前的文件,这次《指导手册》特别指出了:要正确认识同学间的差异,包括“男生具有女性化特征”等。
一个人的性别包括了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别倾向、指派性别等多重维度。一个人,如果有男性的身体,性别表达(行为举止)也男性化,但情感倾向却不是女性,也不算“符合大众标准”的性别认同。
随着人们社会角色的多元化,“绝对男性”和“绝对女性”的人将越来越少。且研究表明,过于男性化和过于女性化,并不利于孩子智力、体力和性格发育,反而性别特质互补会更大程度开发孩子潜力。所以,请不要看到孩子喜欢跟“性别不相符”的东西,就大惊小怪了。你可能在扼杀一个孩子的正常探索。
孩子需要这样的性别教育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不歧视、不贴性别标签。孩子到3、4岁时会进入审美敏感期,喜欢什么颜色、什么款式,只是表达了他们对“美”的第一感受。
家长要学会鼓励和引导,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与此同时,避免会导致孩子性别错位的行为。
日本性别交换日
意在让同学们跳出"性别",换角度审视
比如:有些父母在儿子小时候时,把他打扮成“小公主”。如果孩子还小,这种行为无伤大雅。但当孩子1岁半开始产生性别意识时,最好不要继续这样做,否则容易导致孩子“性别混乱”。
黄磊小时候也曾被打扮成女孩
其次,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父亲形象在家庭中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女孩要从父亲那里获得对异性的好感和认知,男孩要从父亲那里学到男性的气质。
平时,老陶和蛋姐相处时会格外注意相处的分寸,也会和蛋姐分享如何与男生相处的知识,所以蛋姐的性别启蒙还是比较早的。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所以,再苦口婆心地劝说、再严防死守地制止,都比不上“爱”与“言传身教”。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喜欢的话,不防一键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最后,千万别忘了转发给更多宝妈,给蛋妈一份鼓励,也给养娃道路上的自己,鼓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