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家的孩子多多这周末来到我们家之后,一直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理由就是他在家里面。总是能够听到爸爸妈妈对他的念叨,不停的给他讲所谓的大道理,这让他十分的头疼。
多多表示,很有可能是父母都是老师的问题,他的爸妈总是回家之后还是忍不住将在学校给学生讲道理的那一番教育方式带回到家里面对他来讲,这让他烦不胜烦。很多次都和父母表明不喜欢这样的方式,而且他们讲的道理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已经听腻了,结果第二天还是会重复。
看着多多头疼的样子,我和孩子的奶奶也觉得多多的妈妈这次做的有些过,所以就和多多的妈妈表示,再让多多住家里面几天,她也能和老公一起反省一下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回家。
很多父母身上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出自己为人处事的一套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讲诸多的大道理。父母们总是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规避很多的“坑”,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的是,这样总是像和尚念经一样的方式,最后只能让孩子越发的厌烦和父母一起相处。
有教育学者发现,一些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延其发的给孩子传递一些所谓的“大道理”,而高层次的父母则很少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1、教会孩子独立和生存
每一位父母内心当中都是挂念孩子的,当孩子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时常担心孩子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总是担心孩子无法更好的照顾自己。
但事实上,为人父母不可能永远的陪伴在孩子身边,而当孩子还在父母身边的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将独立和生存的本领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不至于连简单的生存技能都不会。
日本电影《小花的味噌汤》里面,身患绝症的妈妈在死之前总想要给孩子留下一些什么。最终她考虑了很久,决定教会孩子一些生存的技能。
在她身体虚弱的时候,还在坚持教4岁的女儿做饭,她告诉女儿,做饭这件事情是和生存息息相关的,当女儿学会做饭之后,那么无论她将来在哪里,都能活下去。
为人父母与其孜孜不倦的向孩子传递一些大道理,不如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生存技能。
2、教会孩子做自己
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做出一些改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无法坚持做自己,总是人云亦云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忘记自己是谁,找不回自己。
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的翻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保持初心,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这些其实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做自己。
在现代社会,“做自己”这个词语越发的被频繁提及,但是因为种种行为和思想的狭裹之下,做自己好像成为了一个越发难以实现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发不清楚自己想干嘛,找寻不到自己真正的目标。这其实都是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的表现。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应当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意识,让孩子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越发的活出自我,做好自己。
3、教会孩子善良
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社会残酷,担心自己的孩子过于善良或者单纯之后,长大会被别人欺骗,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向孩子进行灌输要自私、要利己,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些家长想象的那么的残酷,当孩子善良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忍不住以温柔的方式对待他。
“善良”,将其拆解成为两个单独的字“善”、“良”,也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美好:
“善”,从文本 模式 的演变 可以 看出 ,从一个人 看不到两个人 看羊,是一种 从独处 到公共 幸福 的发展 ,是一个人 可以 为他人 分享快乐 物品 的感觉 ;
而“良”,可以看成两个 过道 的对接 ,用一个中间 部分 来摆脱 过道 的限制 ,这就是摆脱 限制 的方式 。
两个简单的字就能看出美好,组合起来会更加让人感悟到幸福。而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温柔的幸福。
美国哈佛大学 的心理学家 Richar dWeis sb ou rd 发现 ,理解 可以 创造 出“你好我也好”的互惠 思维模式 。
用他的话 再说 ,具有 交互 思维模式 的儿童 的合作 能力 是融入 未来 社会发展 的强大 而关键 的竞争能力 。
所以整体来看,当家长教会孩子善良的时候,不仅仅是将美好的事情教给了孩子,同时也在帮助孩子在美好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孜孜不倦的向孩子进行传授大道理,希望孩子能够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但是高层次的父母,总是从一些细小的方式进行入手,让孩子去自己感悟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