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感东少
文字是情感的纽带,是沟通的桥梁。感谢你我的相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关注我!让我陪伴你度过每一个孤独的时刻。
不知道你们一周岁的时候,父母有没有让你们抓周。
在我们奋力弯腰,爬到桌子角落里想要拿那颗糖果的时候,父母总会把我们抱起来,轻声哄着我们,让我们去抓那支钢笔。
“去抓那支笔,或者是旁边的那本书”好像我们只有将手伸向那两样东西,才能够证明我们以后会有出息。
事实上,从抓周那天开始,或者说从我们刚出生那天开始,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
尤其是女生,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在父母的眼中,能够发展的方向,已经被固定了。
有的女生在父母的压力下,报考了师范类院校,“当老师好,工作稳定,还有寒暑假,孩子们放假后你就能休息。”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报考的专业,没一个是师范类的,你学了自己感兴趣的设计专业。
你也试图和父母沟通,但他们显然是不懂你的选择,一个劲地告诉你,当老师的好处。
其实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提升,你渐渐地认可了父母所说的安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做老师的。
逢年过节,每当那些亲戚将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时,总是那些翻来覆去,听得耳朵要起茧子的对话。
“你女儿在哪里上大学啊?”“师范大学”“哎呦,那你女儿出来是要当老师的啊?”“对啊,等她毕业,就让她到县城中学当老师。”
刚开始你还会去解释,师范类的大学里也有非师范专业,并不是在那里上大学,毕业后就一定是要成为老师。
自己读的也不是师范专业,甚至和当老师一点关系也没有,时间长了,你也不想再辩解了。
心怀着热爱去做一件事,才能够将它做到极致,而不是因为“勉强可以接受,父母认为待遇不错”这些原因去做选择。
你的父亲一直想让你成为一名医生,以前在你们生活的那个小镇上,只有一个小诊所,大家看个病都要排队去。
所以左邻右舍都很尊敬医生,觉得做医生的,都很厉害,不是普通人,所以你父亲一直想让你去做一名医生。
刚开始你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只是父亲一直给自己灌输着“医生是最光荣的职业”这一理念,你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学了医。
别人的大学是读四年,而你是读五年,别人的大学是恋爱,约会,旅游,和朋友一起去逛街。
而你的大学,整天都拿着三本厚厚的书,待在实验室里,勇敢地踏出一步又一步。
刚去学校那半年,你吃的东西还没有吐出来的多,家人只看到你在动态里发的照片,穿着白大褂,将头发挽起来,看起来干练又成熟。
但为了每天早上去实验室不会吐出来,你已经连续很久没吃过早餐了,你知道不吃早餐对胃不好,但又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第一个学期,你一直在适应着学医的生活,不能做美甲,抱着一堆骨头从教室走到实验室,忍受着其他学院同学异样的眼光。
最后你也只是成为了一名护士,你其实已经很满意了,那几年的期末,你背书的劲头已经超过了高考。
不知道为什么医学生的书这么厚,拗口的定义更是怎么也记不住,你在学校的每一天,都不快乐。
不过好歹也是在医院工作了,父亲很满意,你实习的那一年,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每一个亲戚。
甚至想组织那些亲戚排着队去医院看你工作的样子,真是让他有面子啊,不过你的烦恼也增多了。
亲戚们身体稍微有哪些不舒服,第一时间就想到给你父亲打电话,想去你所在的医院看病。
排队不知道要等多久,医生也不一定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还是要找熟人才能放心一点啊。
父亲自然不会推辞,为了他的面子,更是因为觉得这些事,不过是你开口就能解决的。
可你无法去解释,你只是一个实习生,能够每天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已经算得上是合格了。
他们想让你帮忙的那些事,你一点也帮不上忙,也不想去帮忙。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了别人的希望,而不断地去追逐着不属于自己的梦想。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出于热爱去做那些事,远远要比你迫于压力的选择,要让你快乐得多。
无论何时,都要记住,你不需要为别人而活,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