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莆田新式学堂上课情景,学生用毛笔写作业

清朝最后10年,朝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新式学堂,推行新式学制,培养新式人才。这类学堂有别于此前以教授儒家经义为内容、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追求的县学、府学、国子监。我们跟随老照片,一起回到清末新式学堂的校园,了解那一段被淹没的历史。

莆田官办学堂的课堂。

这些照片在1905年前后拍摄于Hinghwa,即兴化,也就是今天的福建莆田。


按照慈禧太后1901年9月发布的谕旨,各省在省城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幼儿园)。随后办学方针逐渐细化。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开始执行,史称“癸卯学制”。

学生在课堂上用毛笔写作业。

“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七个层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阶段,设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研究院)5年。此外还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课堂上的师生。

新式学堂以培养当前和未来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为主,其教学内容大为丰富。即以中学堂而论,课程包括古典文学、伦理学、历史、英语、地理、生物、自然、数学、化学、物理等,个别条件好的学校还开设了体育和音乐课。原本遭到抵制的西学,现在登堂入室,取代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并受到广泛欢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学堂的建筑。

1905年,全国共有新式学堂8000余所,在校生25万余人。同年科举制被废除,少年儿童失去了最重要的进身之阶,因此新式学堂更是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1909年,全国学堂增至5.9万所,在校生162万余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生们使用油印机。

女子教育也被朝廷提上日程,并推动其发展。1905年,何德兰夫人入宫见到慈禧太后,太后向她详细了解美国妇女教育制度,并说:“我真盼望中国的女孩子也能读上书,可百姓供男孩上学就已经不容易了。”尽管普通家庭供应女孩上学不容易,慈禧太后还是鼓励各地开设女子学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子学堂的师生。

1907年3月,慈禧太后批准颁行学部拟定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国家层面支持女子接受教育,其意义特别重大。女子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女子师范致力于培养师资力量,学制亦为4年。凡是进入女子学堂的学生,一律禁止缠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子学堂的学生。

兴办女子学堂史无前例,对促进妇女解放功不可没。清末一份海关报告说:“兴办女子教育的结果,是现在女子中能读书写字的人已占很大比例。而几年以前,极少有女子识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学生在上美术课。

那时候大、中、小学堂的学生都唱《学堂歌》,歌词的作者是张之洞,词曰:“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歌词中虽不乏“尊君上”等传统帝制思想,但有更多的重视体育、德育、物理、技艺等新气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数学课。

由于各地新式学堂的数量在短时间内骤增,能够承担各科目教学的师资明显短缺。在华游历的美国人罗斯看到这样一幕:“某学校的大厅入口处,挂着精致的生物和植物学图略,但是却没有人讲授这两门课,也没有人能看懂这两幅图。你还会发现一个物理实验室,里面的设备精良却布满灰尘,老师除了略懂电学,对物理的其他方面一概不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学生在食堂用餐。

如何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呢?清廷决定大规模聘请外国老师,特别是日本人。为此不惜重金,抛出优厚待遇。以日本籍老师为例,月工资多在150-500元之间,与当时中国同工人员相比,高出5-10倍,与日本国内同工人员相比,高出3-5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课堂上的师生。

这些外籍老师的教学质量怎么样呢?据观察,大部分老师都能胜任本职,但也有不少滥竽充数,“有些人举止野蛮,动辄骂人,无论学识、品德,均不足为人师”。德国人卫礼贤在中国游历时看到一个教物理的日本老师,“拿着一把音质极差的小提琴,演奏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就是授课的内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生在宿舍区洗衣服。

各地官僚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敷衍塞责、中饱私囊的情况。不过,总的来说,清末最后10年形成了一个兴办新式教育的高潮,此举使得新学堂顺利取代旧科举,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也造就了大批革命志士,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