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不少代表为教师待遇、编制、职称建言,一起来看看!
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不少代表委员也为提升教师待遇建言献策,发出呼声。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水平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水平。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软硬并举,拿出“真金白银”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落实“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吸引优秀人才争相从教。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韦振益:
单列中小学教师工资系列,合理确定全国基本标准
一是单列中小学教师工资系列,合理确定全国基本标准。该标准应该达到较高水平要求,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超过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
二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国家、地方中小学教师工资分担机制。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国家给予相应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支持,并不断完善长期坚持。
三是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专项督查制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制定相应督查机制,确保相应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全国政协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
乡村教师工资应大幅高于城市同职级教师
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大幅高于城市同职级教师工资、公务员工资水平(根据艰苦程度,应增加50%-200%),乡村教师的工资应由省级及以上财政承担,应明确设立相应的补贴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待遇。建议修订《教师法》相关内容,应有明确的条款予以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善竑:
加大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解决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问题
加大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解决好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落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幼儿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按一定比例设置特殊津贴,提高待遇。
职称评审权下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建议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校”,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分配。
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分配。目前职称指标主要根据教师数量进行分配,直接导致各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情况,容易挫伤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建议以区县为单位,根据上级确定的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职称比例结构,在县域内各校间统筹协调,拿出一定比例指标进行弹性调整与分配。职称指标向偏远地区学校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丰富、优秀教师数量多的学校倾斜,以促进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同时调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
教职工编制核定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初中、小学分别按照生师比13.5:1和19:1核定编制。这个比例按照正常的教师工作量和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师的专业要求,是很难满足教学实际需求的。建议科学制定教师编制总额,将比例调整为初中10:1、小学13:1。同时,制定编制时,应充分体现“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精神,在编制核定上不搞“一刀切”,真正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落实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学生数、班额等变化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适当调整。
工资/职称/编制
即将发生重大改革
中小学工资分配向班主任等一线倾斜
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
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
......
一些事业单位的职工
将迎来一大波利好消息
事关工资、职称和编制
中小学工资分配向班主任等一线教师倾斜
近日召开的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表示,将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人才评价改革。
在分类改革、完善工资分配政策方面,指导中小学完善内部分配政策,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坚持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在内部分配时,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指导高校突出业绩导向,制定并完善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内部分配方法。
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地区指定出台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建立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机制。
加强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核等工作的规范管理。事业单位在招聘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鼓励地方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日前,教育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举措,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意见》着力深化乡村教师管理改革,缓解乡村学校人才短缺问题,提升乡村教师职业供给力。
《意见》着力保障乡村教师地位待遇,让乡村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保障力。强调社会地位提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为更多优秀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多种渠道。
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机制改革,鼓励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
近日,人社部组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完善技术要素和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整合优势人才资源,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参公事业单位职工将在职务、工资、奖金等方面发生这些变化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参照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发布》在国家公务员局官网上发布。
《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二)使用事业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其中,确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的授权,党委、政府以及机构编制部门规定的主要职责。
《办法》明确,实行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应当参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规定对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具体说来,在职务、工资、奖金等方面会发生这些变化:
职务与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是实施公务员管理,确定公务员工资以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3月3日《公务员职务、职级与级别管理办法》发布,规定公务员级别由低至高依次为二十七级至一级。公务员累计5年年度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领导职务、职级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其中,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国家级正职:一级;
(二)国家级副职:四级至二级;
(三)省部级正职:八级至四级;
(四)省部级副职:十级至六级;
(五)厅局级正职:十三级至八级;
(六)厅局级副职:十五级至十级;
(七)县处级正职:十八级至十二级;
(八)县处级副职:二十级至十四级;
(九)乡科级正职: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十)乡科级副职:二十四级至十七级。
副部级机关内设机构、副省级城市机关的司局级正职对应十五级至十级;司局级副职对应十七级至十一级。
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
奖金
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此外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定期奖励与及时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务员集体的奖励适用于按照编制序列设置的机构或者为完成专项任务组成的工作集体。
其中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称号。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对受奖励的个人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写在后面:
看了这些,您是不是发现,原来这么多的重要政策将教师生活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上。我们老师的生活问题确实被政府挂在心上。待遇、职称、职业发展等,都和教师的生活分不开,从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和老师热烈的探讨中就可以看出。当然,我们知道,建议和呼吁不仅要出现在两会上,即便在两会之后,对教师生活保障的关心也不能停止。
小编希望未来这些政策能够真真切切地落实下来,使福利实实在在地惠及我们老师,相信我们老师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江西人,清明节放假通知安排来了......
中小学高级教师比一级教师的工资高多少,标准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2021-03-12
教师,说、讲、听、评、课的诀窍,分析的太透彻了!
2021-03-12
痛心!赣州一高中生车祸身亡!
2021-03-11
涨工资啦!此地教师第14个月工资已发放!教师工资终于高于公务员了!
2021-03-11
省教育厅最新回应!2021年江西中考这两科确定开卷考试!
2021-03-11
立足江西,放眼全国,更多教育资讯请关注“赣教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