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胎政策已实行多年,但总人口出生率却是不升反降。据妇联调查数据显示:有二胎生育意愿的夫妻仅占20.5%,而不想生二胎的夫妻多达53.3%。同时调查人员发现:家庭条件越好、夫妻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夫妻,生育二胎的意愿反而越低。
为了鼓励国民夫妻生二胎,国家、各省相继出台了各种补贴与福利,主要包含现金补贴、产假延长、允许弹性工作制、甚至买房都有补贴......可谓福利多多。
国家新添3项福利,怀孕就可享受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实行,43岁的陈女士也是非常渴望再拥有一个孩子。跟老公、儿子做好思想工作后,二胎计划便正式提上日程。
通过一系列孕前检查后,陈女士便开始吃叶酸,同时开始调理饮食、运动也跟上了。折腾半年后,陈女士顺利怀孕了。
公司知晓陈女士怀孕后,又考虑到她是高龄产妇,领导们不仅给她安排了轻松的岗位,同事们对她也是特别的照顾。
到医院产检时,发现唐筛、血尿常规、四维彩超等部分检查,都不要钱了。想着当初生儿子时,整个孕期的检查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拿着检查单的陈女士对此感慨:“生二胎太好了,部分产检还能不给钱......”。
听到陈女士的感慨后,产检医生说道:“生二胎不仅能享受部分产检免费,还能领到现金补贴、享受长达5个月的产假哦”。
国家新添3项二胎福利,你会生吗?
01、免除部分产检费用,怀孕即可享受
国家为了鼓励二胎生育,切实缓解二胎带来的经济压力,对部分产检费用实行减免,比如孕前可以免费领叶酸,怀孕后第一次可以免费产检,唐筛、糖耐、血常规、四维彩超等部分产检项目也实现了减免,同时产后还可以免费做产后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市对二胎生育的福利补贴略有不同,产检中的减免项目也不同,具体可以参照当地的标准。
02、给予生育补贴和二胎补贴,生完就可以领
国家对生育二胎的家庭提供了生育津贴及二胎补贴,听刚生完二胎的闺蜜说,只要在当地指定的妇幼保健院生下二胎,就能领取到一次性营养补贴和一次性补贴,合计3000多元。同时还领到了当地政府给予的1000元补助,缴纳了生育保险,还报销了1万多。用闺蜜的话来说,从怀孕到二胎出生,基本上没花什么钱。
生育津贴=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规定假期天数;而二胎补助一般为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5%;如果遇上难产或多胞胎,二胎补助则为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50%。
03、产假延长至128天,产前产后都不加班
以前生孩子后产假基本98天左右,为鼓励生育二胎,国家将98天的产假延长至128天,有些省市更是延长至158天,甚至一年,让产妇在照顾宝宝的同时,有更多的恢复的时间。
同时规定企业,女性产前产后上班,不能强加工作量或加班,对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来说,更是不能被裁员。
总的来说,目前二胎的生育现状是:70后抢着生、80后不敢生、90后不想生。而国家之所以要新添这些福利,为的就是鼓励国民夫妻生二胎,你会生吗?
@倾城佳人:别再给二胎贴金了,除非有车有房有几十万存款,并且年龄在35岁以下,否则自己都养不好怎么养二胎。
@大象美美:我是大一学生,虽然还没结婚生子,但奉劝大家不要傻,生孩子多了,不仅自己累、爱人累,关键是孩子也跟着累。
@琳琳妈妈:为啥我生二胎,啥补贴都没有,甚至比一胎还费钱,各种产检项目恨不得全给你开。
@卡塔王子:99%的二胎是计划之外,不小心生出来的,你同意吗?
@大叔很帅:坚决生二胎,跟补贴与否无关,为的就是让女儿将来有个伴,遇事有人商量
很多网友抗拒生二胎,究其原因,还是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太大了,害怕陷入“生得起孩子而养不起”的窘境。其实,就养娃这件事而言,有钱就可以富养,没钱穷养也无妨,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再说物质上的穷养与富养,并不能决定孩子将来的高度,你觉得呢?
来得及的话,就赶紧生个二胎吧
据二胎生育数据统计:70后是生育二胎的“主力军”,可众所周知,生二胎对女性的年龄有限制,若是没有赶上生育二胎的“末班车”,最好就别生了,以免让自己和宝宝处于危险之中。
从生育能力上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降低。一般而言,20-35岁之间,是女性生育能力最强的年龄段。过了35岁后,女性卵巢功能就会衰退、降低,同时排出的卵子数目也会更少、质量也会更低。
而当女性绝经后,卵巢也就彻底丧失了排出卵子的能力。换句话来说,绝经后的女性,再无生育能力。而据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女性的绝经年龄都在45-55岁左右,少数女性可以维持到58-60岁。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女性生二胎的年龄需在绝经前10年,也就是35-45岁之间为宜。若是晚于45岁,再生二胎就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意外。
今年46岁的张女士,在做产前咨询时,就被产科医生建议:不要再生了,究其原因:一是张女士年龄偏大,本身受孕几率低;二是妊娠风险较高;三是养育压力还大。同时对于孩子来说,健康和陪伴或许都很难得到保障。
总而言之,有考虑生育二胎的女性,年龄最好不要超过45岁,以免让自己和宝宝都处于危险之中。